尋找隕石的過程有驚無險。李向軍博士受傷住院,經過了將近4個月的治療終於出院了。 由於經過海上的波折,治療不是很及時,留下了後遺症。雖然骨折處已經恢復,但現在走路需要藉助手杖。並且也沒有之前那麼矯健了。其它調查組成員在完成任務後,都回到了原來的崗位上! 欒天翔回到學校後繼續自己的學業。在李向軍住院期間,欒天翔的大學課程已經全部結業,並順利畢業。接下來就是碩博連讀時段了。 小胖韓曉宇和劉靜宜依然進行著大學的學業。由於上次韓曉宇和欒天翔在無線接收裝置上,找到可疑訊號,併成功破獲國內科研體系內部間諜組織。雖然個人未受到嘉獎,但此過程確是由二人發現的。並且韓曉宇在計算機領域的成績,也得到了學校的認可。自此韓曉宇也被學校定為重點培養物件。 劉靜宜在自己的專業上也是相當的刻苦和努力。生命科學專業並不等同於醫學專業。雖然生命科學專業和醫學專業有交集,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 生命科學:是一個廣泛的領域,涵蓋了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個學科。生命科學專業的學生通常會學習這些學科的基礎知識,並深入探究生命的本質和運作機制。而醫學專業則更專注於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和治療。醫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護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並掌握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方法。 雖然生命科學專業和醫學專業有聯絡,但它們的研究領域和重點不同。但劉靜宜的父母均是醫生,所以劉靜宜在醫學方面也嘗試著學習。這樣他就必須要加倍的努力。 欒天翔進入研究生階段就要進行更多的實踐研究和實地學習。由於他的四位專職老師均是國內有名望的專家和學者。所以在欒天翔的科研和實地學習上會有更好的資源。 李向軍博士透過個人推薦欒天翔去國內最大的,也是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場地進行研究和學習。這樣會讓他能夠很直接的接觸宇宙的奧秘。 我國最大的天眼是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它被稱為“Z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Z國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其功能主要包括: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FAST可以觀測宇宙中微弱的訊號,包括宇宙大爆炸後最初形成的氫、氦等元素以及它們的同位素氣體分子的訊號,從而瞭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過程。 尋找地外文明:FAST可以搜尋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體,包括無線電訊號和其他形式的訊號,例如引力波、宇宙射線等等。 研究黑洞:FAST可以觀測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研究黑洞的性質和能量來源。 開展空間天氣監測和研究:FAST可以監測太陽活動和行星際擾動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並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目前,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發現脈衝星超40顆,是同一時期國際上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星總數的兩倍以上。此外,FAST還探測到空間高能電子暴的起源、快速射電暴的高解析度偏振觀測等重要成果。Z國天眼FAST還發現了許多其他的天文現象和天體。例如,它曾經發現了一個持續了1000天的神秘脈衝星,以及一個名為“Z國天眼”的星系。此外,FAST還發現了許多其他型別的脈衝星和射電星系等天體。 射電望遠鏡理論上可以觀測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訊號,最遠距離還在不斷的突破,甚至可以到達宇宙的邊界。 這意味著它能夠接收來自非常遙遠的宇宙物體的電磁波訊號,經過處理和分析後,可以為我們提供有關這些物體和它們所處環境的重要資訊。射電望遠鏡無法直接生成影象。射電望遠鏡的工作原理是透過收集遙遠太空中的電磁波訊號來進行天文學研究。 與有鏡頭的光學望遠鏡不同,射電望遠鏡沒有光學鏡頭,而是透過各種形狀的天線接收可見光範圍以外的電磁波,然後透過計算機處理並轉換後,形成可檢視像。然而,這種經過轉換的可檢視像的清晰度無法與光學影象相比。但射電望遠鏡可以透過調節,接收各種波長的射電訊號,使接收到的訊號的波長範圍大大地擴充套件,因而可以從中得到同一天體或天體系統與可見光下展現出的不同的性質並開展研究。 射電望遠鏡是透過天線和接收機來接收來自遙遠宇宙的電磁波訊號的。 首先,射電望遠鏡的天線類似於一個巨大的“鍋”,它可以接收來自各個方向的電磁波。這些電磁波被天線接收後,會經過一系列的轉換和處理,最終被送到接收機中。 接收機是一種特殊的裝置,可以將接收到的電磁波訊號轉換為電訊號,然後再將這些電訊號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