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成了鬼面軍,那不論陳糾有什麼苦衷、不論杜望怎樣欣賞這個孝子,都不得不在親自在追捕“反賊陳糾”的案牘上蓋上自己的印綬。
當銀印青綬落在案牘上的時候,杜望還在可惜這條漢子,結果沒想到不過一年,這位英雄好漢就以無辜流民的身份出現在了自己面前。
當時的杜望:“???”
杜望不可置信地挨個比對,最後發現這些所謂的可憐流民竟然真的各頂各都是通緝犯,要麼是自己犯法,要麼是家人犯法後隨家人逃走——總之,沒有一個良民。
杜望覺得這位白先生有點東西。
當時杜望問:“白先生,讓本官給這些通緝犯發放驗傳,以後本官如何治理京兆?天下又有何人還會將律法放在眼中?”
當時白先生是這麼回答的:“自從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律法早就名存實亡了,府君守與不守,都不會對法律的權威性有任何的改變。”
這話說的還……真沒毛病。
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道政令的福,儒術在發展中越發僵化。春秋決獄沒訣出來什麼秉公辦理,反而讓“情大於法”大行於世,生動形象地演繹了什麼叫“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為復仇而殺人者,法律判決有罪,但儒生認為無罪,官府便要釋之;若官府依法辦案,反而要受到申飭。
儒生掌握了話語權,王侯將相也要讓儒生三分,便預設了“情於法前”這樣荒誕的論調。
甚至可以說,在黔首百姓眼裡,陳糾是為母報仇的孝子。如果杜望真的依法治罪,那麼他這個郡守就會在百姓的口碑中一落千丈。黔首不再愛戴他,就會有無數儒生抨擊他;儒生抨擊他,他就要在四方壓力下回家吃自己了。
法都亂了,他堅持又能堅持什麼?
殺人放火受招安罷了,這麼做的又不止是他杜望一個。
於是杜望為這些通緝犯發放了驗傳,允許他們重新成為編戶齊民。
就這樣,白先生帶著從通緝犯重新變回編戶齊民的三百民眾跋山涉水到了桃林古塞,在廢墟上建立了桃林鄉。
但白先生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
白先生身在桃林鄉,但司州各地都有他的傳說。
他在桃林鄉開設了一間私塾,歡迎所有的孩子去桃林鄉讀書。他對富貴人家的孩子收取不菲的束脩,但對貧苦人家的孩子卻大開方便之門,男孩兒不收束脩,若是女孩兒去讀書,每滿一月還會讓女孩兒帶回去米糧。
這樣的行為傳開以後,曾有士人不滿白先生將聖人所學這般賤賣,但找上門後卻反過來被白先生說服,回家就學著白先生的樣子開設了私塾,免費招收貧苦人家的孩子做學生。
除此之外,還有琳琅滿目之事,崇雲考寫的密密麻麻。遊溯看完之後都忍不住問:“仲父,這樣的人是真實存在的嗎?”
此時崇雲考也放下了手中的書冊,他的目光移到遊溯手中的竹簡上,輕笑道:“老臣一開始也是不信的……不如主公與老臣一起,去看看這位傳聞中白先生?”
遊溯一愣:“親自去桃林鄉?”
崇雲考理所當然地說道:“自儒學僵化後,士人各個邀名養望沽名釣譽,使得察舉孝廉已經快成了一樁笑話。這位白先生雖不能免除邀名養望之事,但其以仁政愛民之舉得名於民間,可比那些只知道透過辭讓以邀薄名的人強太多了。”
“這樣的大才,主公不親自徵辟,難道不怕派出去的門下吏被人家打回來?”
崇雲考這麼一說,遊溯也來了興趣:“仲父說的有理。孤的門下吏可被太多人的打了出來了,與其再讓門下吏受辱,不如孤親自去一趟。”
因為,遊溯也很想知道,白先生在那本《安平元年桃林鄉土地改制記錄報告》裡描繪出的桃花源,究竟是否真的存在。
遊溯當即起身:“仲父,我們這就去。”
雍王殿下的執行力很是強大,他的命令早上才下達,早飯過後,三百親衛就已經聚首雍王宮。
陳糾遠遠看著,只覺得無怪這些涼州來的鐵騎能橫掃司州大地。看看這精密的甲冑,看看這高昂計程車氣,可比之前漢王率領的漢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陳糾忍不住暗暗點頭,心想先生果然從來沒有錯過。能讓先生都覺得值得報效的主公,果然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