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成員們圍坐在一起,針對這份軍事計劃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有人認為,如果貿然開啟遠征計劃,風險將會成倍增加。
儘管目前國內的實力足以支撐這樣的行動,但這一舉動必然會引起國際社會對大漢的忌憚,甚至可能導致其他列強再次聯合起來對抗我們。
此時的歐洲已經陷入了一場軍備競賽之中,各國之間的摩擦不斷升級。
幾十年來積累下來的各種矛盾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整個歐洲大陸初步呈現出世界大戰的趨勢。
就在去年,在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的積極推動下,德國與奧匈帝國簽署了一份名為“同盟條約”的協議。
這份條約帶有明顯的反俄傾向,使得歐洲的局勢變得更加緊張和複雜。
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鬥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內閣一致認為,只要大漢能夠再堅持大約半年時間,那麼大戰必然會爆發。到那時,大漢可以先向各方出售武器,然後在後期親自參戰並收穫勝利果實,這樣一定能夠獨自稱霸天下。
但是,現在遠征美國確實不是明智之舉。一方面,大漢對於美國的情報工作非常不充分。
他們的軍事科技究竟發展到了何種程度?國家實力如何?戰爭潛力又是怎樣的?所有這些都是未知數。
如果因為這次行動導致英國警惕,從而放棄加入協約國,那麼最終得益的將會是別人。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
薛福成帶著內閣的意見去找韓林,並一臉為難地解釋了駁回皇帝旨意的原因。
韓林這時的怒氣已經消退了大半,在瞭解到這些意見之後,反而感到十分欣慰。
擁有這些敢於為國家發言、直接指出君主錯誤的忠臣,大漢繁榮昌盛的日子就不會太遠了。
韓林決定以外交途徑解決漢英爭端,但北美之行,是一定要去的。美國建國才一百多年,在歐州眼裡,一直存在感不強。大漢若與美國爭鬥起來,更能讓沙俄放心。
內閣商議後,最終同意遠征美國的計劃。韓林再次御駕親征。由太子韓勤監國,薛福成輔政。
英勇的韓林親自率領著皇室直屬艦隊率先抵達了臺灣。
此前,唐景崧已然奉命全力以赴地建設起了具有高標準規格的軍用機場。
韓林當機立斷在此處留下了偵察機、巡邏機、轟炸機以及戰鬥機等各類先進的航空裝備。
並且,藉助著神奇的外星藥水,以驚人的速度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飛行員以及空勤、地勤等相關人員。
隨後,韓林特意調來孫文擔任空軍司令。孫文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便是迅速偵查美國艦隊的具體方位,以便能夠緊密配合海軍,將美國艦隊一舉全部消滅。
此時的大漢海軍進行了戰略部署,兵分兩路。北路軍由北海艦隊的三十五艘威風凜凜的主力艦、十餘艘負責後勤補給的船隻以及五艘潛艇共同組成。
在這其中,還有五艘現代級護衛艦,這些護衛艦配備了反潛直升機,同時也能夠作為強大的空中打擊力量。
在行軍途中,東鄉平八郎帶領著十餘艘運兵船,船上載著兩千多名日籍僱傭兵,加入到了這次的遠征序列之中。
總司令薩鎮冰對日本人極其厭惡,若不是皇帝和內閣從中做了大量工作,他真的恨不得當場就將這些日本人給弄死。
然而,多年的磨礪與修養讓他始終保持著總司令應有的體面和風度。而東鄉平八郎也深知自己處於寄人籬下的境地,因而表現得禮貌恭順。
南路軍由東海艦隊司令鄧世昌統領,其麾下管轄著臺灣水師的所有軍艦。
然而,由於先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他們只能在僅有的五艘現代級軍艦的護衛下,謹慎地執行巡邏任務。
隨著內閣指令的下達,東海艦隊的主力部隊從上海啟程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