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大明時弊(1 / 2)

“大謬。” “此言大謬。” 王象晉欲效仿帝王之策,孰料魏忠賢嗤之以鼻,當眾駁斥說:“王副按察使,不愧是大戶人家出身,皇爺推行以工代賑,是內帑出銀子給百姓作為工錢,故而,能在陝西順利推行以工代賑。” “王副按察使刻舟求劍,東施效顰,絲毫不顧百姓實際情況。大明百姓實際情況是交不完的稅,服不完的役,不掏出金銀白銀以工代賑,難道王副按察使計劃讓百姓無償服徭役嗎?” “這麼做,導致百姓稅賦暴漲,還不如不做呢。” 他是宦官頭子,他是禍害東林官吏,他同樣是貧苦出身,瞭解百姓疾苦。 反觀王象晉,出身官宦世家,入朝擔任中書舍人,禮部儀制司主事,始終處於廟堂之高,從未深入百姓中。 王象晉遭遇魏忠賢陰陽怪氣,特別是魏忠賢提到他大戶人家出身,分明故意噁心他不懂百姓疾苦。 他何嘗遭受如此大辱,還是宦官在大庭廣眾說三道四,簡直讓他顏面掃地。 揚起顫顫巍巍的手臂指向魏忠賢,結結巴巴說:“你...你血口噴人。” 孰料,魏忠賢尚未出聲駁斥,楊覲光作揖向朱由校行禮,出聲說:“陛下,魏公公所言非無的放矢,目前各省百姓的確是交不完的稅,服不完的役,這還單純是朝廷正常規定,若涵蓋官府私派賦稅,免費徵調勞力,底層百姓農閒亦不閒,根本沒有充足時間務工。” 朱由校對大明地方事物瞭解的非常粗淺,不論紙面記錄多詳細,或多或少和實際情況肯定有出入。 他目光轉向楊覲光,催促說:“楊卿,詳細道出實際情況。” 楊覲光稍作思索,回答說:“稟陛下,大明初年,太祖為方便推行黃冊制度和完善地方機構,制定一百十戶為一里。起初,裡甲制度尚能適應大明環境,然而時過境遷,裡甲制度變成裡甲役,百姓在裡甲制度內,十六歲起開始繳納各種稅,承擔繁重徭役,直到六十方止,使得許多百姓家破人亡。” 朱由校微微蹙眉,疑惑的詢問:“太祖體諒百姓疾苦,規定三十稅一,除朝廷正常賦稅,暴露出來的官吏私派,難道還存在不為人知的賦稅?” 楊覲光不假思索,滔滔不絕說:“朝廷稅收明面為夏秋兩稅,夏稅徵麥,秋稅徵稻。米麥被稱為本色。米麥之外徵收布帛、棉花、錢等,往往會用米麥價值換算成這些物品價值,此舉稱為折色。百官俸祿低,常有官吏乃至官府透過本色和折色間的價格差來壓榨百姓。” “同時,表面好像是有米徵米,有麥徵麥,看似簡單,實操複雜,田分官田和民田,官田徵稅多,民田徵稅少。然而官田又細分為屯田、學田、公職田、還官田等,田不同,耕種作物不同,富饒貧瘠不同,徵稅額度均不同,導致某些縣城稅則高達千種,稅則多,容易滋生舞弊,胥吏官員通常藉機牟私利。” 朱由校清楚大明財政混亂,賦稅混亂,孰料這麼混亂。 這時,魏忠賢見縫插針,道出自己親身遭遇說:“皇爺,裡甲由明初的基層單位,演變成徭役,和雜稅,均徭並稱大明三大徭役。” “依照裡甲役規定,裡甲編戶輪流承擔。其中裡甲役首要任務為徵稅,當年值班的裡甲人員挨家挨戶徵糧,然後把糧食運送到縣衙指定的地方。若裡甲有逃亡人戶,稅糧照徵,由裡甲賠納。” “依照國朝政策,當年徵糧部分留在本地,被稱為存留糧,部分運往京城或邊疆或者他省,稱為起運糧,當年值班的裡甲戶需把糧食運到制定地方,在這期間徵糧運糧所用的人、所用的車、所需要經費均由民眾自籌,政府不出分文。” “催徵錢糧以外,裡甲戶需抓捕逃犯、逃兵,不過,最讓百姓苦不堪言是出辦“上供物料”,包括弓箭、茶、醋、翎毛、糖、果、日用之屬,名數不照應往來官員使者,籌集上供皇室的東西等,所耗同樣是民眾自籌,官府不出分文。所以,每次的裡甲役結束後都會有家庭破產。” “國朝中期以來,差役日漸不均,里長故意乃至長期縱容分門降戶來應對差役,導致各里甲貧富不等,而徭役負擔量相等。同時,因《均徭文冊》上丁產登載失實,造成徭役負擔不均。使得百姓徭役重,朝廷收入少,昔年,老奴因此被迫進宮謀生。” “除裡甲役,還有均瑤,均徭法把“雜泛”中的經常性差役,如各級衙門及儒學、倉庫中額設庫子、鬥級、皂隸、門子、殿夫、馬伕、齋夫、轎伕、館夫、鋪兵、弓兵等等,劃分出來,列為一類。” “當年輪到誰,誰就要去無償服役,捱打捱罵都是輕視,關鍵是承擔的連帶責任,看守倉庫,倉庫丟失東西,需賠償倉庫的內物品,在驛站服務服徭役,需承擔往來官員花銷。” “關鍵,丁銀與裡甲、均徭等四差銀一起,均由地方官員徵用,並不上繳明中央政府,實際這項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 聞言,楊覲光,徐光啟,王象晉,畢自嚴紛紛望向魏忠賢,這老狗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