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隱形太子,而為了推各自心中的太子上位,他們才會爭鬥不休。
當四爺把這二人分開時,就像隔開了火與油。認為弘昐失去聖心的就會離開他,他們要麼轉而支援弘暉,要麼察覺到四爺的心意而決定暫時觀望。
短短一息之間,李薇就想通了這件事。
後面四爺再說了什麼她都聽不進去了,她只想要趕緊跟弘昐說清楚。讓他不要再多想了。
他出宮一事是情勢所逼。但在此之前,她和弘昐都覺得日後還是有機會的,特別是在弘昐進戶部後。
但可能四爺只是想歷練他呢?他只是不想把兒子當豬圈著養,給吃給喝就行。
第二天,李薇把弘昐叫來,屏退所有人後,把她昨晚想通的關節全都告訴他了。
早在幾年前,她對著弘昐時就不再把他當小孩子看,有一些外面的事更是會聽取他的意見。但這次確實是他們都想岔了。應該說所有人都想岔了。
他們都以為四爺有心要立太子,或者說他們都被‘太子’之位給迷住了心竅,遮住了眼。
李薇心裡也常常告誡自己,立不立太子都是四爺的事,她這輩子只跟著四爺過,兒子們有沒有這個福氣,哪個有福氣,她都不摻和。
可是當後宮和前朝似乎都盯著弘暉和弘昐時,她也不自覺的認為太子之位,就是從他們兩人中間挑一個。
“真是鬼迷心竅了……”當著弘昐的面,想著他可能會有的心情,李薇刻意把這事說得輕鬆點,沒那麼嚴重。
她把弘昐拉到身邊坐下,握著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說:“其實,我倒覺得你皇阿瑪現在根本沒有考慮到立太子的事。他也不會急在此時立太子。這一切現在說還為時過早。”
她沒說,她覺得草原民族跟漢族還是不一樣的。明朝時太子幾乎都是很早就確立了,而看一看滿清不算太長的歷史,卻都是在前任皇帝掛了之後,新皇帝才出爐。
往前數皇太極就是在努爾哈赤死後一舉成了大汗,但在之後很長時間裡,都有傳言說努爾哈赤屬意的繼位者是多爾袞。
皇太極沒的時候宮裡沒有多少選擇,順治登基是幾方勢力運作的。康熙時也是一樣,順治去世前彷彿也沒提過太子的事。康熙朝倒是有太子,但登基的是四爺。
可見‘太子’這個東西,對滿清皇室的影響力沒這麼大。
這是她的理解,當然對著弘昐不能說得這麼直白,她只是隱晦的提了下太祖,太宗,世宗,乃至聖祖康熙爺。歷史決定未來,從這些先祖的身上應當可以看出他們對‘太子’是個什麼意思。
但同時為什麼進入中原後的滿族越來越看重‘太子’?那當然是他們正在被這個中原大地的文化所影響。他們不能強令漢人全都變成滿人,只能在某些地方做出相應的妥協。
比如弘昐出宮建府,確實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他日後繼承皇位的可能。
說到最後,連李薇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
如果弘昐真的出局,上臺的很可能是弘暉或他的弟弟。這對弘昐來說真的能平靜的接受嗎?她其實很不想讓她的兒子們最後自相殘殺。
她只能握著弘昐的手說:太子之位沒那麼重要。你皇阿瑪並不放在眼裡。你出宮後看著是好像差了那麼一點點,但日後未必就沒有機會了。
你看,四爺不是也是從宮外回到了紫禁城裡嗎?
皇權無父子,當然更無兄弟。
她只盼著弘昐兄弟四人之後能像四爺登基後一樣,善待兄弟。不說都給高官厚祿,能得一世平安就行了。
既然四爺都能做到,他挑選的繼承人應該也能做到吧。
從永壽宮回到阿哥所,弘昐先去看過懷孕的博爾津氏和格格張佳氏。之後就去了書房。
額孃的話他都明白。
雖然有些吃驚,不過也沒有太吃驚。畢竟出宮建府的人是他,早在皇阿瑪跟他提起的時候,他就隱約感覺到,皇阿瑪其實對他和弘暉之間爭風的事十分厭惡。
所以他從那時起就有意識的收斂了起來。
理親王和直郡王的前車之鑑還在,他怎麼會不知道皇帝的權柄下倒下過多少至親?皇阿瑪現在就像康熙爺,而他卻絕不要做直郡王。
當了皇帝的皇阿瑪已經不是那個單純的阿瑪了。
就像額娘說的,現在的皇阿瑪肯定還沒有想過太子的事。甚至可能會很不喜歡提起這件事的人,還有讓他感覺到威脅的人。
就像他和弘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