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3 / 4)

小說:神凋天龍游記 作者:吹嘻

加駁斥。而且“審訊記錄”更是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先由審官按雍正的旨意質問,再由曾靜作答,讓曾靜在稍做一點解釋之後,將自己罵得狗血淋頭,從而反證他散佈的有關雍正爭位的種種言語是如何地荒誕不經。《大義覺迷錄》印行之後,發往各個府州縣,每個學宮都備一冊,成為學子們的必讀書。

與此同時,雍正還下令在曾靜的家鄉湖南成立觀風俗使衙門,將曾靜、張熙釋放,派到觀風俗使衙門效力,曾靜倒也是個可人,十分配合,不僅自願到各地宣講雍正皇帝的“聖德”,而且還寫了一篇《歸仁說》,表達自己誠心懺悔之意。

雍正這麼做的意圖,事後看來應該是很明白的。他不是不恨曾靜這些人,更不是心存仁慈,企圖感化頑愚(像某作家說的那樣)。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那麼多攻擊他私德的謠言,他感到委屈,需要有個辯白的機會,否則心中的惡氣無論如何也出不來,所以就頗費心思地設計了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大義覺迷錄》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辯駁,一種最後將對方徹底而且無條件駁倒的辯駁。讓曾靜等人自己下去痛罵自己,現身說法,對皇帝的清譽而言,顯然比殺了他們要有利得多。

然而,自以為聰明而且急於刷洗自己的雍正,卻忽視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傳統政治是黑幕政治,或者說是黑箱政治,上層的事情,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昭示於公眾。儘管小道訊息可以傳得滿天飛,但一般不允許有關部門出來解釋澄清;時間長了,自然大家對所有的事都糊里糊塗,將信將疑。這種狀況,在多數情況下反而有利於政治的操控。雍正為了把自己刷洗乾淨,將最隱秘的宮廷鬥爭抖落出來,昭示天下,甚至不知道分個保密等級,結果自然是越抹越黑,許多原來不知道這些謠言的地方,反而都知道了。那修整得過於整齊的“辯駁書”,實際上未必有雍正想像的那樣具有說服力,說不定副作用更大。因為雍正沒有也不可能改變政治黑幕化的傳統,人們還是按照以往的慣例來分析判斷事物,正事反看,反事正看,沿著字裡行間,尋找微言大義,捕風捉影,發揮想像。事情的結果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在清朝諸帝中,關於雍正的傳言和非議是最多的。

雍正的兒子乾隆是個聰明人,他上臺之後,馬上下令將曾靜、張熙等人處死,收回所有散在地方的《大義覺迷錄》,加以銷燬,任何人不得收存,否則嚴加懲處。

如此說來,雍正作為皇帝,倒是有幾分天真之處,只是這種天真並不可愛。

奇聞逸事集 016 儲位之爭

儲位之爭:前奏

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采取漢族的嫡長繼承製,就是正妻長子繼承製。努爾哈赤因為曾經立長子褚英失敗,於是決定汗位的繼承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皇太極猝死,他的遺位繼承,也是在滿洲貴族會議上推定,由6歲的福臨繼位;順治死前,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后同順治商量,用遺詔決定由年僅8歲的玄燁繼位。這個“遺詔制”破壞了清太祖、太宗兩代的皇位繼承由滿洲貴族會議推定的傳統,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採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處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壞處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產生殘酷鬥爭。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視了後者。

康熙共有35個兒子,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冊封的只有20人。這20個皇子中,年齡較長者有12人。他們是:大阿哥允、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t…ng)、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t…o)、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t…)。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允礽生。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育允礽時難產死亡,年僅22歲。康熙十分傷心,故對允礽格外鍾愛,第二年就冊立他為皇太子。這年康熙22歲,皇太子才兩歲。康熙的這個決定雖然看到他父親未能儘早立儲的教訓,但立儲過早、太子過幼,顯然也是欠妥當的。因為其間的變數太多、太大,兩歲的皇太子允礽以後會是什麼樣?難以預料。

康熙對皇太子的教育竭盡心力,生活上特別關愛。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時值平定三藩之亂的緊要時刻,但康熙親自護理太子,竟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皇太子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留守京師,處理政務。平時他也分擔處理皇父的部分政務和軍務。所以,在皇太子冊立後的33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