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3 / 4)

小說:神凋天龍游記 作者:吹嘻

生不覺困”、“祖輩辯才道不盡,彌人諺語說不完”,進一步說明西夏民間對諺語創作的濃厚興趣。西夏諺語的內容廣泛,它們既是民族風貌的反映,而它們的流行又對民族性格的形成發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述說:“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斜,善為歌詞。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詞,始行於世。餘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言其傳之廣也。”從他的記述中可知,柳永的詞也曾流行於西夏。由此看來,宋夏之間的文化交流是相當繁盛的,宋代詞人的作品同樣也受到西夏人的喜愛。能歌詠傳唱柳永的詞,表明西夏人應當具有一定的詩歌藝術修養。

西夏在遼國滅亡後稱藩於金國,夏與金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如金國著名文學家趙秉文、王庭筠的詩文流播西夏,很受西夏人歡迎。《金史…趙秉文傳》載:“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問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狀,其為四方所重如此。”

北宋仁宗朝重臣富弼在《上仁宗河北守禦十三策》(《宋朝諸臣奏議》卷135)中說:“其後契丹自得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民,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虜所為,皆與中國等,而又勁兵驍將,長於中國。”這段話充分說明了中原文化對遼國和西夏的深遠影響。

金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女真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女真族歷史悠久,世世代代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其先世可上朔到舜、禹和商周時期的“肅慎”,隋唐時稱靺鞨。五代時期黑水靺鞨逐漸興旺起來,改稱女真。遼立國後,女真成為遼的附屬。1115年,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定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此後,金國勢力迅速壯大,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1234年,蒙古軍隊滅金。金國全盛時期曾佔據了大半個中國,成為當時中國境內最強大的政權,包括南宋在內,周邊國家都向金國稱臣納貢。因此,金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對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發展曾有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金在立國後十餘年間就佔領了中國淮河以北的半壁河山,很快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金是接受漢文化影響最深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文化上比遼代有顯著的進步。女真人南下後較快接受了漢族文化,甚至通用漢族語言。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是沒有文字的。天輔三年(1119年),金太祖命完顏希尹和葉魯創制女真文字,完顏希尹等人仿漢字和契丹字創制了女真大字。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又頒行了筆畫簡省的女真小字。女真大小字成為金朝官方文字,與契丹字和漢字在金朝境內通用。金朝用女真字撰寫國書、諭令和文告,並設學校傳授女真字。金政權建立之後,為鞏固政治統治,推動經濟發展,對教育非常重視,上京一直是金朝教育和考試的中心。女真統治者在政治制度、文化建設諸方面廣泛地吸收漢文化,金國雖然保留女真族的某些文化傳統,但基本上是繼承遼和宋的漢族文化。金熙宗完顏亶在上京建孔廟,以女真字翻譯儒家經書,學校以《論語》和《孝經》為必讀課本。海陵天德三年,完顏亮仿中原王朝制度,設立國子監作為金朝國立高等學府,後成為教育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國子學和太學。此後,儒學逐漸在金代文化思想中佔據統治地位。

金代繼承了遼、宋的教育和選舉制度,《金史…選舉志一》載:

“金設科皆因遼、宋制,有詞賦、經義、策試、律科、經童之制。海陵天德三年,罷策試科。世宗大定十一年,創設女真進士科,初但試策,後增試論,所謂策論進士也。明昌初,又設制舉宏詞科,以待非常之士。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試詞賦、經義、策論中選者,謂之進士。律科、經童中選者,曰舉人。凡養士之地曰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後定製,詞賦、經義生百人,小學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親、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孫,年十五以上者入學,不及十五者入小學。大定六年始置太學,初養士百六十人,後定五品以上官兄弟子孫百五十人,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二百五十人,凡四百人。府學亦大定十六年置,凡十七處,共千人。……凡經,《易》則用王弼、韓康伯注,《書》用孔安國注,《詩》用毛萇注、鄭玄箋,……皆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