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4 / 4)

的說法。

"時機"這個東西,從遠古一直被人們感慨到現在。"梁惠王篇"篇裡我詳細介紹過樑武帝,毛澤東曾經用兩句詩來評價梁武帝說:"時 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兩句詩原本是唐朝詩人羅隱評價諸葛亮的。這是英雄式的對"時機"的感慨……時機一到的時候,天地 萬物全在幫你,絆一跤都能撿個錢包,可如果運氣一過,吃豆腐都能把牙崩了。其實,寫這兩句詩的羅隱雖然是寫諸葛亮,其實很可能是自傷 自憐……他自己就一直是"運去英雄不自由"。

羅隱也算個有名的才子,可科舉考試總也考不上,落魄得很。說件他的趣事,有次他路過鍾陵,見到了十幾年前的一位老相識,一位名叫 雲英的妓女。久別重逢,雲英一看,這不是十幾年前的大牛人羅隱麼!雲英這叫哪壺不開提哪壺,問了一句:"十多年不見,怎麼你還是白丁 啊?"羅隱心裡這個氣啊,好啊,你寒磣我,那我也寒磣寒磣你,當下作詩一首:"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 能俱是不如人。"……這就是臭文人的陰損,意思是:我考試確實考了十幾年都沒考中,丟死人了,可你做妓女也做了十幾年了,怎麼也還沒 從良啊?噢,咱倆可能都是一路貨,誰也別說誰!

拋開陰損不談,羅隱確實詩寫得好,才氣也足,腦筋也快,可就是走狗屎運,考試考了半輩子,就是考不上。所以他一詠歎諸葛亮,自然 羨慕人家當年"時來天地皆同力",跟著也由人家後來的遭遇感懷到自己,於是乎"運去英雄不自由"。

羅隱的"時來"和"運去"還僅僅停留在人生感懷的層面上,"時"與"運"的意義可遠遠不止於此。其實呢,時也好,運也好,好日子 什麼時候來,掐掐指頭是能算出來的。

怎麼算呢?

李敖誇自己的白話文是"五百年來前三名";我們看評書中的智囊型高人,比如諸葛亮、劉伯溫、徐茂公,都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 年";你在聚會上認識了一個人,和你同姓,你們會套近乎說"五百年前是一家"。有誰想過沒有,為什麼都是"五百年",為什麼不是八百 年或者一千年?

……後來人是說"五百年"說順嘴了,其實這個"五百年"還真是有出處的,"五百年"代表著一個歷史週期,這個話頭兒在《孟子》裡 就能找到,《孟子》後文會詳細來說,但現在便已經出現苗頭了:講什麼時機已到,講什麼一統天下的人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