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3 / 4)

小說:地板上的母親 作者:恐龍王

石樁上也鑿有方洞,這樣上下一固定,轉動石磙碾米時,圓圓的磙心軸就不會連軸轉了。碾盤靠邊沿的地方,留出半尺來寬,鑿上人字紋,擋著碾的東西不掉下來。裡面走碾磙的地方凹進去半指深,鍛有花紋。靠磙心軸的碾膛處要高出凹面,好下穀子。

套碾不算重活兒,軋紅薯乾兒只要曬得焦,放上去轉幾圈兒就碎了,碎成手指肚大小,能下磨眼就行。直接軋成的面,比在磨上磨的好吃,攪麵湯喝著光,蒸饃又甜又暄,光光的饃皮下起一層虛泡兒。碾小米是論糙兒的,上面續著,下邊收著,下完一糙兒簸去糠倒筐子裡,穀子續完了,靠碾膛留下半尺寬空白,再續第二糙兒。三糙兒以後,抓一把吹吹,吹出來的淨是黃澄澄的米粒兒。碾大米碾麥仁都不論糙兒,只管下著收著續著,碾到米淨糠脫為止。賣米戶碾米,一碾就是幾百斤,碾盤一圈兒圍上茓子,還要在碾道外支三根立柱,吊起個簸箕柳編的“流鬥”,鬥下有下穀子的小洞,對準碾磙心偏外半尺遠的地方,穀子從流鬥裡下來,很均勻,沒有空碾的時候,碾出的米就不會有破的。賣米戶套碾不用簸箕簸,用的是手搖的鼓風機。碾豌豆不叫碾叫軋,曬焦了上去碾幾圈兒,軋出豌豆瓣兒,簸去皮子,揣上面蒸豌豆糕,香,有嚼頭兒。豌豆喂牲口,不在碾上軋,拿磨上拉成糝兒才行。碾不沉,空著十來歲的小孩兒都能推動,一推呼隆隆響,像遠方傳來的雷聲。大人不許小孩子推空碾,說推空碾會變成聾子。

水磨

粉屋和牛屋羊圈在一起,那是拐尺形的十多間草房。

北屋五間,西邊三間餵牛,靠西牆是間草屋,盛鍘好的草;中間靠北牆有張坯凳床,很高,掌鞭的坐在上面一伸手就能摸著房坡上的高粱稈兒裡子了。東屋南北支著兩個花崗岩牛槽,門後一口大料缸,缸裡放有一個拌草棍,一個帶把兒的料勺兒。拌草棍不知使了多少年,手搦的地方又光又亮,瑩然如玉。

緊挨牛屋東邊山牆搭山牆的兩間是粉房,東間支一盤水磨,磨頭上面懸著吊盆,盆裡盛著清水。盆底鑿一個水眼,水眼中塞著“淋水”,“淋水”是用一節高粱莛子做的,從一頭將篾子一根一根劈成韭菜葉寬,再把中間的穰子掐一半留一半,然後將劈好的篾子拿線紮成一束,從盆子裡穿下來,水大了往下緊緊,水小了向上提提。水磨和磨面的旱磨不同,水磨上扇比下扇厚,旱磨下扇比上扇厚。磨上的鍛紋基本相同,只是水磨上的紋不起尖,是平的,旱磨起尖,紋深些。旱磨不留唇,紋路豁開,糧食一遍一遍磨下來,流成一堆一堆的,讓磨麵人收下來放籮裡篩;水磨留唇,邊緣處有一韭葉寬不鍛開,所磨的東西連片漫下,流進漿槽,再順著勺形槽口流到桶裡。

父親當了多年粉匠,白圍裙一系,一手提著漿桶,一手拿著撇瓢,一會兒續水,一會兒捺漿羅,不住聲地唱著曲子戲,真是神仙一般。磨紅薯粉,用紅薯乾兒,先泡透,趕在頭天晚上放木槽子裡剁碎。磨紅薯不用泡,剁成能下磨眼的小疙瘩就行。兩大桶漿出一個十多斤重的大粉坨,一天下來出兩個三個粉坨不等。

媽媽小時候經歷過的事情(18)

粉屋靠西牆根兒一溜栽著三口大缸,多半截埋在地下。過漿用的一個下粗上細的拱肚木桶,大口在下,護一圈兒粗棉布,中間蒙一層羅紗。裡面是一個海碗大的木頭捺子,帶把兒,有點像通水管的橡皮拔子。這套傢什放在缸蓋上那個竹批兒或木片做的箅子上,倒一桶漿進去,加點水使勁捺,捺一會兒再加點水,捺到只剩渣為止。加水的同時要加二漿,行話稱之為傳二漿,就像點豆腐的滷,不傳二漿粉面不會下沉。兩桶漿捺完,拿開捺羅和箅子,等一小會兒,粉子澄下去,再用白鐵撇瓢把上面的水撇出來,這是大漿,可以喂牲口,倒漚坑裡能漚出最肥的糞。傳漿一般不用大漿,大漿暴,冬天氣溫太低時才用,點水滴凍,傳二漿就不夠勁了。二漿打成的涼粉黑雖黑,吃起來筋,如果不傳漿,磨出的純粉雪白,可打涼粉到嘴裡就酥了,寡淡無味兒。捺過頭遍兒撇了水之後,上面浮著一層粗捺羅沒濾淨的細渣,挖出來傳上水再過細捺羅。過完細捺羅,大粉缸的表面還漂有一層黑粉湯,這就是二漿了。磨賣粉涼的粉,得把這二漿留下來,與下面的白粉攪勻,不能撇。下粉條要好色氣,必須撇乾淨。

開粉房一般不掙錢,一年下來還得賠進去一布袋綠豆。開粉房的賺頭是喂牲口、養豬,漚糞上地。

旱磨

“小白雞兒,叨磨盤兒,

一叨叨出來八分錢兒。

又灌油,又稱鹽兒

又娶媳婦又過年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