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終於有了可喜的進展,孵化的小雞開始供不應求。1983年4月的一天,資陽有一個叫尹志國的專業戶找到他們,一下子下了10萬隻小雞的訂單。這可是筆大買賣,四兄弟頓時被喜訊衝昏了頭腦,他們立馬四處借錢,購買了10萬隻種蛋。想到這一批生意做下來,會有良好的收益,兄弟四人開始編織他們的美夢。
尹志國帶來一張信匯單,當天到良種場拉走了兩萬只雛雞。但過了幾天仍然不見款到,場裡的工人趕緊去催款,工人去後感覺有些不對勁,忙回來報告。他們趕到信用社詢問,才知道尹志國在匯款問題上耍了花招。可是,當他們趕到尹家時,呈現在眼前的卻是一片淒涼景象:滿屋子的死雞,滿屋子的蒼蠅。尹志國的妻子哭訴說她的丈夫把雞拉回家時,用塑膠薄膜蓋著,因溫度過高,雞全部死了,自家孵房孵的雞也因技術問題全部死了。她那只有幾歲的兒子,瞪著驚恐的眼睛看著他們。聽尹志國的鄰居說:尹志國這幾天幾次想上吊自殺。
“下單的人已經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讓我們饒了他。看到這個樣子,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但剩下的幾萬只小雞馬上就要孵出來,而我們又沒有飼料,這時候又是農忙季節,農民不會要,借的錢又要馬上還,我們真的是絕望了。”回憶當時的情景,劉永好依然心有餘悸。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創業:艱難的起步(6)
意想不到的災難猶如晴天霹靂,一下子把四兄弟的事業推向絕境。當初集資的1000元錢全花在裝置上了,拆了也不值幾個錢。為了買種雞蛋,他們已經欠了不少的債。這邊欠款還不上,那邊又成了呆賬收不回來,而預定的8萬隻雞還在陸續孵化出來,滯留的這些小雞每天要吃價值上百元的飼料,哪有這筆開銷?
眼前這種局面,是誰也沒有料想到的局面。四兄弟才真正體驗到了什麼叫“災難”,什麼叫做“精神壓力”。怎麼辦?四兄弟再次召開碰頭會,商量著究竟是從岷江的橋頭上跳下去,人死賬清,從此一了百了,還是隱姓埋名遠遁新疆,像那躲債的尹志國那樣?那次會議,顯得異常的悲壯,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慷慨氣勢。最終,他們還是決定留下來,不逃難、不躲債,正視現實。好在他們手裡有的是種雞,剩下的就是如何把種雞變為現錢的事。
8萬隻種雞要在短時間內一下銷售完談何容易,當地市場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雛雞。四兄弟再次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不火速到城裡銷售,只有坐等破產。於是,兄弟四人連夜動手劈毛竹削篾片編竹筐子。
以後的十幾天,每天都是這樣:每天凌晨4點起床,風雨無阻,蹬上3個小時的腳踏車,趕到距家40公里以外的成都漿洗街農貿市場賣雞雛。沒有想到的是,農貿市場的個體商販們個個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於初來乍到的劉永好來說,想在他們中間夾個塞簡直是門都沒有。他磨蹭了一天,也沒有找到安身之處。但帶出來的雞雛是不能再帶回去的。白天不讓他擺攤,晚上也沒地方睡覺,劉永好向一位好心的看門老大爺借了一張板凳,坐了一夜。第二天,他終於靠誠懇和執著打動了別人,得到了一塊地方,才把帶來的雞雛賣出去。
其他兄弟也和劉永好一樣,一連十幾天,天天去農貿市場叫賣,他們用土喇叭扯著嗓子叫賣,嗓子喊啞了,人也累瘦了,每個人都掉了10幾斤肉,碰到下雨天摔得跟泥猴似的。但8萬多隻雞雛也竟然全部賣完了,最後竟也還賺了1萬元。
5。面臨夭折
劉氏四兄弟在創業之初,為了確保創業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沒有“拉社會主義後腿”,曾跑到縣裡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鍾光林,問“回鄉創業要不要得?”鍾光林很開明,爽快地回答說:“沒啥子問題嘛!”只是隨即又附加了一個條件:“你們要帶起10戶專業戶。”
一年之後,到1983年底,育新良種場達到了孵雞5萬、孵鵪鶉1萬隻的規模,並帶出了11戶專業戶,完成了縣委書記交給的任務。
四兄弟的養雞場風頭正旺,他們走在了農村致富路前列,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那些仍然還很窮的鄉民們。他們的事業一嚐到了甜頭,就動員古家村和附近的村民一起來走科學致富之路。
在他們的帶動下,新津縣在那幾年靠著養鵪鶉這一條致富路,硬是把原先的貧困帽子甩掉了。縣裡形成了以運輸、編籠、飼料及肉蛋加工等專業分工為特徵的“一條龍”生產配套體系。至今,養鵪鶉這一傳統優勢行業還在新津縣保持著,每年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