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拼命,他就會讓那人死無葬身之地,哪怕那個人是蒙恬,甚至是公子扶蘇!
老年的李斯迷戀權勢已經到了好壞不分的地步。為了權勢,他已然不顧國家安危,更不顧嬴政生前的殷殷重託。
就這樣,兩個各懷心志的人為著同一樣叫作權力的東西達成了陰謀合作伙伴關係。
在趙高與李斯的謀劃下,大秦,這個曾經無比輝煌的帝國,在一剎那間,偏離了原來的航向,而且這一偏,便再也沒有回頭。
如所有亡國悲劇一般,正直英明的繼承人被殺害,紈絝子弟被扶上帝位,國家開始迅速糜爛。
李斯哪曾想到,他的陰謀不僅是讓秦帝國灰飛煙滅,也讓自己身首異處。
這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一生至少有兩處極大的敗筆。
第一,妒殺法家代表韓非—毀了一個思想巨匠。
第二,沙丘政變—毀了一個強大帝國。
沙丘之變,趙高成為最後的贏家。扶蘇自殺後,花花公子胡亥登上皇位,按照他老爹的規定,號為秦二世。
他剛即位,便開始揮霍秦國三十幾位君主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秦帝國的最後這根稻草很快就要到來。
第3章:自掘墳墓
胡亥登上帝位,只有一個心思:享樂。他顯然沒有明白皇帝這個職位到底應該幹什麼,這能怪他嗎?
胡亥從來沒想過自己能當上皇帝,人們常說,機會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但這個定律在胡亥身上並不適用,他沒有準備當皇帝,但皇帝這個巨大的餡餅卻砸中了他,他的人生目標就是使勁玩,胡亥願意出面當這個皇帝無非就是衝著皇帝什麼都可以幹,什麼都可以玩這點來的,有這種想法其實也不能怨胡亥,懂事的時候,胡亥每天耳濡目染看到的是他老爹的奢侈無度為所欲為,他老爹當年披肝瀝膽,徹夜辦公的那點事早已經躺在博物館裡發黴了,而且他老爹也沒告訴他做皇帝還有什麼不可以幹。
胡亥活得很瀟灑。
人生多麼短暫哪,我既然已經當了皇帝,應該享樂,對嗎?胡亥到了咸陽如是問。
趙高的回答很乾脆。他是巴不得胡亥什麼事都不要管,自個兒樂去。因此他的回答很高明:這就是明君應該做的而昏君不做的事情啊!可是沙丘的事情,各位公子和大臣都在懷疑咱們,他們都是有權勢的人,你剛當上皇帝,恐怕他們不服會生變。臣戰戰兢兢,陛下你怎麼樂得起來。
“那怎麼辦?(為之奈何)”胡亥也很怕。
“沒有辦法,只能統統殺光!”趙高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好。那就都殺掉吧!”
於是,一道詔書下去,咸陽城一片血腥,胡亥的十二個兄弟,十個姐妹相繼被殺。
令人愕然的竟是公子贏高為保護家人,主動上書求死,胡亥很高興,準死,為了表彰贏高響應朝廷上斷頭臺的號召,他賜給贏高家人大量錢財。
胡亥的思維是非常奇特的,他其實並不擔心皇位易手,他之所以對兄弟姐妹下毒手,大概是覺得笑著送自己的親人上刑場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胡亥的這種行為應該劃為歸極度腦殘的非主流行為。
對於這一切,不知道驪山墓裡的始皇作何感想?估計得氣得爬出來再死一次。
對於這種無情的殺戮,只有公子將閭反問了一句:我們從來未犯法,平時恭恭敬敬,為什麼會有“不臣”的罪名?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連句硬氣話都沒有,更別說反抗,就連扶蘇也是詔書一到,不問真假,乖乖自殺。
千古一帝的兒女們就這麼一個個跟待宰的羔羊一般,被胡亥打包發配到陰曹地府伺候始皇帝去了。
也許你會問,他們為什麼不反抗?
這的確是一個很費解的問題,他們雖然沒有王爺的稱號,但也算皇親國戚,沒有軍隊,但家丁親信何止千萬,搏一下,鹿死誰說也不一定。可他們最終卻不敢奉天靖難清君側,而是帶著無可奈何的心情接受了去地府觀光的單程票。
血雨腥風,史籍中卻寥寥數語。鬱悶至極。稍微的推斷一下,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趙高在謀劃屠殺他們之前已經將他們全部控制,他們來不及反應。
第二,對胡亥報有希望,那時候胡亥還在學他老爹四處顯擺,以致於不想反抗,因 為在大多數人眼裡胡亥是個比較仁慈的人。
第三,有所反抗,但零零星星,很快被撲滅,沒有必要記載。
當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