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3 / 4)

小說:漢朝舊事 作者:九十八度

將領不是別人,正是陳餘的刎頸之交張耳。

張耳與陳餘的恩恩怨怨,他們相知,相交乃至相恨的故事,早已被路邊社炒得沸沸揚揚,一直都是坊間巷子的焦點話題。

這是一招絕妙好棋。

平陽漢軍駐地。

韓信自從滅魏後,一有空對著眼前的地圖發呆。

拿下代國自然輕而易舉,關鍵是趙國。

趙國在今河北省南部,都城在襄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臺。平陽(山西臨汾)與襄國(河北邢臺),中間隔著橫貫南北的太行山脈。

太行山有八大隘口,其中有個隘口叫“井陘道”,西口是娘子關,東口叫做土門關,也叫井陘口。井陘道狹長而崎嶇,大軍要從此經過,非常危險。

按趙將李左車的話來說就是“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史記》。

正在韓信冥思苦想的時候,張耳領著三萬人馬日夜兼程趕到平陽。

韓信大喜。

於是,韓信便馬上著手部署掃清太行山以西的代軍。

果不其然,漢軍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代國,公元前205年九月,韓信破代,擒代相夏說。

陳餘在得知代地失守後,迅速聚兵井陘口,兵力號稱有二十萬。

注意這只是號稱而已,實際兵力至少可以打個七五折。

韓信心裡明白,破趙意義之重大,已經關係全域性。

這不是一個容易打的仗。

正在這時,劉邦派來了信使,見了這封信,韓信差點崩潰。

信中命令曹參火速率精兵南下增援滎陽一線。

劉邦親自下的命令,韓信自然不敢違背。

只是曹參這一走,幾乎把在韓信手下的漢軍精銳抽調一空。

對於這道命令,韓信還是很理解的,自己是苦,可劉邦更苦,滎陽面對的是天下最強悍的楚軍,壓力可想而知。

怎麼辦,兵力不足?等滎陽派兵來增援是不可能的,破趙必須速戰速決,等援兵過來,黃花菜都涼了。

我們前面說過,韓信是屬於創造思維一類的人,在軍事領域內,他的創新能力無人能比。

沒有兵力,創造兵力也要打。

於是,他決定創造兵力。

當然,限於克隆技術還沒有發明,直接粘帖複製是創造不出來的。

他的辦法是臨時募兵。

不會開玩笑吧,韓大將軍,此戰不是要速戰速決嗎,你也太瞧不起號稱二十萬之眾的趙軍了吧,趙軍雖然也有新兵,但是老兵油子也還是佔多數,而且你是深入敵境,途經山谷,容易兩面受敵,你募來的新兵蛋子能擔當這種大任嗎?

本帥也很無奈,難道還有什麼好辦法嗎?韓信無奈地擺擺手。

把兩軍的情況分析來分析去,越深入分析只能越令人抓狂。

打這種仗,能有勝算嗎?

應該說勝算微乎其微。

只能說韓信夠膽色,夠洋氣。

雖然困難重重,但讓韓信撤退或停滯不前那是不可能的,他記起淮陰小兒羞辱自己的時候,在那一天,他就默默地對天發誓,今生今世一定要建立不朽功勳,讓一切曾經嘲笑自己曾經看低自己的人後悔。

不管怎樣,這一把他是賭定了。

韓信堅定地領著三萬雜湊的部隊踏上了東征的路途。

張耳的妙用現在就顯現無遺。

秦末大亂之後,張耳就一直在趙國混,現在雖然跟劉邦混了,可是人脈還在,趙軍當中不乏他的眼線。因此,趙軍的一舉一動都逃脫不了他的法眼。

張耳的線人給韓信帶來了一個天大的好訊息,讓韓信吃了顆定心丸,韓信下令漢軍行進至井陘道三十里外的地方駐紮。

據線人報告,陳餘部將廣武君李左車建議趁韓信遠來疲敝,自告奮勇願率三萬人馬抄小路截斷漢軍的糧道。而陳餘拒絕了李左車的正確建議。

這原本是一個非常有效地策略,難道陳餘會不清楚?

不,他很清楚這是個良策。

陳餘是喝過墨水的,一介平民能封王拜相,沒有點能耐是不可能的!兵法權謀雖然不能說是精通,但經歷的大仗小仗也不在少數,他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他太看不起韓信了,不管韓信搞什麼鬼名堂,陳餘都堅信自己必定會獲得勝利,所以他沒有必要去跟後輩費那麼多腦筋。在他眼裡,韓信乃跳樑小醜爾。再則,打勝這一仗,只會在自己戰績簿上增加一筆:某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