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孫子闖了大禍,便火急火燎地跑了過來。她比誰都瞭解自己的這個皇帝兒子,在國家*與親情骨肉間,他定然會選擇前者。
她的弟弟薄昭,劉恆的舅舅當年犯了殺害使者的罪名,使者是國家門面,按律殺害使者那是死罪,劉恆為了維護國家法紀,不但沒有赦免他的舅舅,他甚至希望薄昭能親自在朝堂上認罪伏法,免得揹負一個殺舅的惡名,無奈薄昭死不認罪,劉恆百般無奈下,想了一招,讓所有人都驚呆了,他秘密下令一些官員穿著喪服去薄昭家裡活祭,那些官員從早哭到晚,把薄昭弄得日夜不得安寧,抑鬱之下,只能選擇了自殺。
薄太后老了,看不得親者痛的事情,便急急忙忙地趕來。劉恆去了冠戴,向母親哭訴道:“都是朕沒教育好他們啊!”
薄太后慈祥地摸著劉恆的髮絲,說道:“孫兒還小,尚在塑造之中,國不可失了儲君!”
薄太后向身邊的內侍一揮手,內侍心領神會,拿著文帝的詔書去殿門外赦免了太子和梁王。
兩兄弟拿到詔書時,狠狠地瞪了張釋之一眼,而張釋之卻雙眉緊鎖,泰然自若。
事情過後,劉恆看到了張釋之剛正不阿的品性,便升他做了中大夫。漢文帝十年(公元前169年),升任廷尉。
張釋之位列九卿,他終於可以昂首闊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了。此時此刻,相信在張釋之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公平正義要比太陽還要光輝。 。 想看書來
第78章:法官張釋之2
張釋之是由劉恆一手提拔起來的,劉恆是領導,而且是有恩於自己的領導,按理說他除了感恩戴德,理應唯劉恆馬首是瞻才對。
然而,張釋之卻常常惹劉恆‘生氣’。
生氣兩字打上引號,說明它還有另一層的意思。話說得明白一點,張釋之認為,我惹你,是對你好。就像嚴厲的父親經常這樣教訓頑皮的兒子一般,打你罵你是為你好。
從效果來看,張釋之的做法對了。
張釋之認廷尉之後不認皇親,不認國戚,甚至不認劉恆,但是他認法律。
不認皇親國戚,當時的不少大臣都能做得馬馬虎虎,比如張釋之的朋友袁盎同志,也是個拉長臉看人,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的一號人物,還有老資格的周勃,估計這老頭心中從來就沒有皇親國戚的概念,人家資歷老啊,你也沒辦法。但他們再橫,卻並不敢惹劉恆。相比之下,張釋之可了不得。
張釋之在廷尉任上不久便名聲大振,令人側目。
當時發生了一件著名的案子,驚馬案。
驚馬案,顧名思議,就是馬受驚了,事實上也確實只是馬受驚了,既沒鬧出人命,又沒損失財產,更沒造成糾紛,這麼件事情竟然成了著名的案子,不看事情,恐怕你是敲破腦袋都想不明白。
事情是這樣的,它不是一匹普通的馬,它是皇帝的馬。
劉恆某天出行,經過一處廊橋,類似於今天警車開道,報警器峰鳴,劉恆的儀仗隊也是鑼鼓轟鳴,前面的路人聽聞鑼鼓聲,紛紛迴避讓道,有一個農夫鑽到廊橋下面躲了起來,司儀見路人清理好了,便不再鳴鑼,農夫以為沒事了,從橋下竄了出來,剛好驚擾了劉恆龍輦,具體情形沒有記載,但可以想象一個農人能嚇壞久經大陣仗的龍駒,除了農人身手矯捷之外,估計他還帶著農具,馬在受了驚嚇之後,便前腳抬起蹦了幾下,差點把劉恆摔出馬車。
倒黴的農夫無可避免被送進了監獄。
冒犯皇帝,這可是天大的罪名,劉恆要心狠一點,他將此人就地正法都不為過。
但劉恆沒有這樣做,他把農夫移交給了廷尉府。
對於張釋之,他是無比信任的,幾年考察下來,劉恆發現張釋之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幹才,不但業務精通,而且有幹事的勇氣。都說好官難當,好酒難釀,特別是有點作為的好官更是難上加難。
可張釋之做起什麼職位,似乎都得心應手,廷尉沒幹多久,幾年甚至十幾年積累的案子一掃而空,而且人人豎起大拇指,沒人抗訴。
沒多久就可聽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的高度讚揚。
劉恆把本可以自己了結的事情交給了廷尉府,一是免得留下惡名,二是相信張釋之的業務能力。
這件案子迅速地成為長安城內的熱點,因為它是直接關係皇帝的。
判得輕了,劉恆會生氣;判得重了,張釋之認法不認人的金身將隨之告破。廷尉是國家的重中之重,廷尉更是權力場上炙手可熱的職位。無數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