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西方,晉伐曹,取道於衛地乃最便捷之途徑,遂晉文公命使者前去與衛成公議之。然衛成公卻不顧國卿大人及一干臣子反對,執意不肯借道與晉,恐其入境後有危於衛。末了,晉文公只得忍怒改繞遠道赴曹。
公元前632年春,晉始伐曹,楚人果然來救。晉文公以要遵守當年流亡於楚時對楚王立的承諾為由,下命令數萬大軍朝衛國方向退避三舍,行至衛國東邑城濮之地乃停。楚人大意輕敵,以為晉軍怯戰,遂緊追其後,卻不料此乃晉文公誘敵深入之計,待楚軍剛一進入城濮地界,晉軍立馬痛擊之,交戰數日後,楚軍大敗,便為晉文公稱霸奠定了基礎,而曹君也被晉軍趕出了曹國。
收拾完曹楚二國,晉文公登時就想起那個“不懂事”的衛成公,又想起當年流亡於衛國時遭衛文公冷遇,便欲好好教訓他一番,遂命軍隊在城濮地界內安營紮寨,並派使者傳書與衛成公,曰:衛國再三無禮,晉兵不日將到,旦夕可踏平濮陽矣!
此話一出,衛國境內頓時流言四起,皆言晉軍剛打了勝仗,士氣高漲,伐衛必勝,要衛君不戰而降。衛成公苦於守城將士已有半數被遣去南疆平亂,戰也不是不戰也不是,危難之際便聽從了國卿大人的提議,到楚國避難。晉文公惱怒於衛成公的言行,若衛成公不在衛國,晉文公也就沒有了攻打衛國的理由。
衛成公將國事全權交付給自己的胞弟永安王和國卿大人元咺打理後,只帶了少許隨從就去了楚國。本以為晉文公聽到衛國國君失蹤的訊息後就會班師回國,豈料他還不肯就此罷休,非要衛國的國君出面迎送自己的軍隊回晉國。
萬般無奈之下,朝臣們皆推舉立永安王為新君,一番“國不可一日無君”的陳辭後,元咺也對吳邪道了句先以大局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