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咱們也算是皇家的親戚,怎麼就到這個份上了呢?”
“那都是哪輩子的事情了,我都不惦記了,你還唸叨,可別想那些了,比不得,比不得啊!”
皇家的親戚?與莘腦子裡把這話轉了一圈卻沒有往心裡頭去,反正又不是皇子,有什麼好稀罕的?看這家的模樣,自己除了要把武功練起來還要努力讀書,這年頭,知識才是力量啊!若是中個進士什麼的,肯定能夠改善生活了,話說,上輩子讀了那麼久的書都沒有考過科舉,還不知道自己的成績怎樣,這輩子看樣子能夠一試身手了。
若是僥倖名詞不錯,自己那個皇家親戚的身份才能夠有點兒光彩。
皇家,這個朝代的皇帝姓什麼啊?
一點點學爬行學走路學說話學寫字,趙與莘努力成長著,在他以為自己這輩子不說做皇帝,好歹能夠做個發奮圖強的有為青年的時候,趙父突然去世,這一年,他的大哥趙與莒七歲,二哥趙與芮四歲,他兩歲。
母親全氏不過一個普通婦人,無力撫養三個孩子,只能回到孃家寄居,好在其兄身為當地保長,家境尚好,又見妹妹可憐,並沒有計較那麼多。
即便如此,寄人籬下的生活仍然是不好受的,趙與莒本來就沒有多伶俐的口舌,現在愈發懶得多說,除了幫著做些活之外就去讀書,舅舅全保長不是個刻薄的,見老大愛讀書還表揚了一番,兩個小的因為年齡小也沒說什麼,只讓好好養著,讓全氏寬心了許多。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趙與莘一天天長大,顯現出了比大哥還要高一些的讀書天賦,這讓全氏的臉上愈發有光彩,發了狠要供他也去讀書。
束脩不是個小費用,趙與莘自己拒絕了:“不用那麼麻煩,讓哥哥教我就好了,反正哥哥回來也要溫書,我跟著哥哥學就好了,哥哥也能夠溫故知新,這樣還可以省錢。”
“我可憐的孩子!”全氏感動地流淚,她知道這是孩子懂事,摟著趙與莘對趙與莒說,“既然你弟弟這樣說,你以後就好好教與莘,與芮是個沒天賦的,我也不強求,只你們一定要給我爭氣,娘就靠著你們了!”
古代婦女的普遍觀點都是夫死從子,自然兒子越有出息越好,全氏此時完全沒有想到她的大兒子趙與莒以後會成為皇帝宋理宗趙畇,當然,這一點連穿越人士趙與莘也沒有想到,畢竟,這位宋理宗的曾用名可是不少,若不是專門研究的,怕是誰也記不住。
“娘放心,我會好好教與莘的。”趙與莒是個好哥哥,跟保定帝完全不一樣的好哥哥,應該說沒有母親因為生弟弟難產而死這個梗,大部分哥哥都會是好哥哥,當然不排除例外情況。
窮人孩子早當家,趙家雖然往祖上算,趙與莒這一輩應該算是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也算是皇親國戚,但是因為這個輩分到底隔得太遠了,於是他們早早就離開了那個權力中心,失去了富貴,過上了平民一樣的生活。
這時候知曉祖上的榮耀,想想那些在臨安醉生夢死的皇親們,再看看自己這種境況,很容易產生不平的心理,同樣的血脈,為什麼會差那麼多呢?
即便是趙與莘這個穿越人士,偶爾也會泛酸,這輩子咋這麼倒黴呢?沒當上皇子連個富貴生活都沒有,早知道他一定珍惜上輩子的榮華富貴。
時間過了這麼久,他自己也有點兒回過味兒了,保定帝害死自己的緣由怕是因為察覺到了自己的野心吧,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那位想選擇繼承人是一回事,被逼著選擇繼承人就是另一回事了,換做自己,怕也容不下這麼一個有野心的總在一旁虎視眈眈,那可是會睡覺都睡不好的。
本來皇家的親情就淡薄,再有自己那麼不知遮掩的小動作,能夠忍自己那麼久,也實在是因為保定帝這位皇帝沒有子嗣的緣故吧,不然… …
只不知道自己死了之後,明芳和孩子們會怎麼樣,想想保定帝的那個性子,絕對沒有到斬草除根的程度,那一家子的皇帝都是個軟心腸,不然也不會都在退位後出家為僧了,而段正淳從來不是個能對女人下狠手的,自己也沒怎麼得罪過他,應該不至於讓他在自己死了之後還要報復。
段譽就更好說了,那孩子從小就不喜歡武功,喜歡佛經,心腸最是慈悲,其實,這樣一想,他當皇帝也未必不好。
大理本來就是個小國,並不需要勵精圖治去跟別的國家打仗,事實上,它緊鄰著的便是大宋,而那時候的大宋即便被遼國壓得喘不過氣,卻也仍然是個龐然大物,大理連給它塞牙縫都不夠,它不屑吃也不屑看,所以,知足常樂也許才是最適合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