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不好的原因。
何院令也不辯解也不委屈,從李勝手中接過了方子,恭敬道:“老臣遵旨!”
臨到要出門時,腳步頓了頓,說:“十九殿下醫術極佳,老臣甘拜下風!”
這一句是在門邊兒說的,倒有幾個站的不遠的小太監聽到,於是瑞誠帝那裡得到的訊息也是上皇不放心十九,特意找了何院令去問話。這件事不過是讓上皇的偏心更加昭然若揭一些,瑞誠帝也都習以為常了,甚至還有些自嘲地調侃:“上皇眼裡,怕就只有十九一個是他親生的,我們這些都是撿來的。”
這話雖沒有外傳,卻也瞞不過上皇的耳朵,他只笑了笑,預設一樣。兒子自然都是他的,然而他愛疼誰,誰管得著?莫說已經是皇帝的兒子管不著,就是他親生母親太后仍在,也管不著,從來,他想要做的事情,別人都是管不著的。
相比那兩位靈通的耳目,忠順王爺卻是遲了一天才得知了訊息,他的耳目並不算靈通,又有旁人誤導,於是得出了“錯誤”的真相——上皇的身體不好了,這讓他的心情有些煩躁。
當年的那次宮變,他殺死親弟的所為,固然保住了性命證明了忠心,但逼得親母妃心灰意冷自請入佛堂靜修,那佛堂靜修的規矩還是太后那裡傳出來的,一入不得出,連太后都是如此,其他的妃子自然莫敢不從,於是這後宮中本可以作為臂膀的便斷了。
而他那般行事,於當時可說是無奈之舉,果決之行,但瑞誠帝卻是不喜的,那位無論性子上行事上怎樣,表面上卻還是一個講究孝道規矩,兄友弟恭的,自然看不上忠順這般沒有手足之情的,更加看不上忠順那種愛好的,所以這兩位即便當時站在了一個陣營,卻著實算是山不見山相見相厭的。
當上皇帝的瑞誠帝上位之後便免不了要鞏固權力,而以前一向無道的忠順王爺哪怕不是為了皇位,為了享樂,這許多年來也積攢了不少權勢,投靠的門人更是多,比起其他要求這個要求那個的嚴厲主子,他這位只要享樂便萬事好商量的寬容主子自然更得人喜歡。
投靠的幕僚和門人多了,自然就有人不甘於這般平淡,想要做點兒什麼,哪怕這位主子有著那樣不好的愛好,但是那也沒什麼可詬病的,還可以讚一聲大丈夫真無偽!比起那些真心喜好這個,卻不敢說獨喜歡這個,以契兄弟做掩飾的那些個,忠順這樣的可不是可愛多了?
一個人兩個人這麼說沒什麼,三個人四個人所有人都這麼說會怎麼樣?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總是聽到這樣的說法,權力在手,慾望膨脹的忠順何嘗沒有些想法?
身為皇子,天然便對那個位子有著某些期望的,即便因為自己的愛好而明瞭那位子不太可能落在自己頭上的忠順,在旁人的蠱惑下,再看看滿院子的庶子庶女,自覺他也是有著一爭之力的,至少他的兒子不像他一般,退一萬步,便算是像他一般,留下種也夠了。
因為上皇尚在世,仗著自己從沒站錯隊,往日裡忠順對瑞誠帝可是不怎麼恭敬的,憑什麼啊,那位非嫡非長,也不見什麼優秀才能,整日裡一張冰臉好像人人都欠他錢似的弟弟也能越過自己這個兄長當皇帝?
不僅是旁人的勸說引誘,忠順心裡頭也很清楚,這是上皇還在世,所以那位容著自己,若是那一日上皇駕崩,那位必然是要跟宰豬一樣宰了自己的。
元妃省親的事情別人還沒看出端倪,忠順這位耳濡目染著陰謀長大的造就嗅出了某些不對,再加上手握權柄的兄弟一個接一個地死,怎麼也容易讓人有些陰謀論的意思,既然會危及生命,哪裡還能容人得過且過及時享樂?他雖然胖了點兒,又不是真的豬。
於是,在一個幕僚狀似焦急地詢問了以後該如何之後,忠順王爺終於是坐不住了,說出了對於以後的安排,而曾經一度以為這位王爺胸無大志,只知道享樂的幕僚在聽到那一連串縝密卻又狠絕的安排時,倒吸了一口冷氣,怪道這位能那般當機立斷殺了自己的親弟吶,果然不是一般的人物!
想來,若不是被那些男色迷了心智,如今坐在皇位上的便是這位了吧!這些皇子,果然沒一個好相與的,暗自慶幸自己以前不曾犯了這位的忌諱,卻也對這位提起了心,萬一真的成了事,可別來個兔死狗烹的… …
幕僚那沒影兒的擔心且不必說,只說忠順王爺安排好了事情之後走出書房,正準備尋了琪官兒玩玩,哪裡想到等了半天,只等來遍尋其不著的訊息。
事有不諧,又因為等候半天多了火氣的忠順王發作了長史一頓,也不聽他解釋,又使人去叫了北靜王過來,他從來不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