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地沉浸於自己的“激流”中,以至於他懶得去學那些與未來導向有關的器具和技能,比如電腦、E…mail、日程規劃等。然而,他那經過長時間練習而打磨出的才華,卻能使他有資格去僱傭別人去處理他的約會、E…mail和日常生活中與未來導向有關的其他各種雜事。
比爾對時間的態度是實用主義風格的,介於溫頓和瑪麗莎之間。像瑪麗莎一樣,比爾會工作很長時間,並且將他的一天用數字來描述。但是與瑪麗莎不同的是,比爾能有意識地用點時間使自己脫離那個“死板的工作流程”,而由此他就像溫頓一樣,透過練習他的瑜伽進入自己的“激流”中。對於比爾來說,技術是必需且極為有用的工具,但是它僅僅如此。技術(包括為技術而投入的時間)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生命活動和商業活動就像馬拉松長跑。就像第一個跑完馬拉松死去的那個希臘勇士一樣,所有人和許多商業公司都會死在這場長跑的終點。無論如何,在現在與終點之間,你能做一些新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或必須做。評估你如何處理現在和未來的時間。你今天想要什麼?明天想要什麼?你如何平衡它們?季度收益確實重要,但待在監獄外邊也同樣重要。只關注現在會導致我們走向個人破產,而只關注未來會鼓勵我們把新東西、新發明看得比簡單的享受和快樂更重要。回顧那些我們在第5章介紹的成功的中層管理人員,他們說,儘管他們有地位和物質財富,但他們的個人生活都是空虛的。誰想把這些寫在自己的墓碑上?問一下自己你今天想做什麼?你如何分配這個週末的時間?不要問你今天必須完成什麼任務,或者在花點時間享受之前還必須承擔什麼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