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11個軍,先後有18位軍長、代軍長。其中,犧牲9位,病逝1位,倖存3位,開小差迷起來1位,叛變兩位,誤殺兩位。
“九一八”事變後即投身抗戰、像景樂亭一樣沒有被俘經歷的5軍軍長柴世榮,通行的說法是:1943年夏秋之際,在執行任務中光榮犧牲。
採訪中有老人說:是這麼回事兒嗎?
根在黑土地
1937年6月4日,《張中華給五軍黨委書記K同志的信》中說:
關於負責人員藉口學習、休息往××地問題。此問題最嚴重,都是因組織上不注意,派人先通知,一切關係都被普通人知道。還有由××地來人亂講,我是由什麼地方過來的,張口蘇聯怎樣,閉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怎樣好,生活怎樣好,結果,把在滿的負責人員動搖了,把革命責任放棄,跑去××地,在先者有政治主任×××(凡指代人名的“×××”,都是筆者隱去的姓名),在後者有×××(師長),開去××地的道路,將來如不警告,恐接踵不絕,亦未可知。餘意見應由聯軍司令部出一佈告,說明誰要自由行動,不經軍隊負責人員批准,去××地,執行槍斃。在組織上出一通告,藉學習、養病、抱機會主義者去××地,開除其黨籍,斷絕其政治生活,方能阻止去××地人員以後重犯,希保中注意該事件的嚴重性。例如×××同志、×××同志,比誰都明白,能擔任工作,還往過跑,將來像這樣事情繼續不斷,滿洲革命重責又交到誰身上去呢?
前面 第42章 說過,東北派去蘇聯學習和其他公幹的人員,大都一去不返,陸續出現在關內戰場上。不排除有人畏懼東北的鬥爭環境,不想回來,但是王鳳麟肯定不在此列。
王鳳麟,原名李芳,1911年生於寧安縣臥龍河屯農家。據說,他的兩個哥哥參加5軍,有人說他也是5軍的,還有說是4軍的,去蘇聯學習前是個連長。在抗聯史料、著作中,筆者沒有看到他和他的兩個哥哥(李新、李凌雲)的名字。也搞不清這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英雄,何時參加抗戰,有什麼英雄事蹟,何時被派去蘇聯學習,在哪所學校學習,只知道他學的是工兵專業。
筆者比較熟悉的,是八路軍山東縱隊1旅2團副團長王鳳麟。
筆者採訪到的2團老人說,王鳳麟中上等個頭,很結實,面板很白,文雅、沉穩,不大愛說話,特別愛動腦子,槍打得特別準。
1940年後,日寇在山東實行堡壘政策,依託大小據點,利用原有的村寨、圍牆、院落、炮樓,在大小村鎮和交通要道的制高點上,大築炮樓、碉堡,擠壓、蠶食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沒有重火器,無法攻堅。1旅曾把榆樹掏空,用鐵皮、鐵絲包裹、纏緊,當做炮筒,裝上火藥、秤砣,點火後當即炸裂。魯中軍區兵工廠改造過一種“平射迫擊炮”,用生鐵鑄炮彈,因砂眼多,極易炸膛。有的部隊還用辣椒麵當“毒氣”,站到高處,待風向合適時向空中揚撒,期望嗆得據點裡的敵人鼻涕眼淚直咳嗽,趁機發起攻擊。
小張莊戰鬥,2團攻了5天沒攻動。指揮戰鬥的副旅長火了,組織黨員、骨幹組成敢死隊,敲鑼打鼓助威,死打硬拼,輪番攻擊,仍未奏效,傷亡數百人。
戰後,團工兵班長劉厥蘭說:能不能用炸藥炸呀?
一句話提醒了王鳳麟,當即到村頭一個廢棄的碉堡下,埋上炸藥,一聲巨響,碉堡被掀去半邊。
第一次把炸藥用於戰場,是張家欄子戰鬥。王鳳麟把槍法好的官兵兩人一組,封鎖碉堡上的一個射擊孔,他的一支步槍對付一個。然後,一揮手,劉厥蘭就衝上去了。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中,煤礦工人出身、個頭不高、四十來歲、後來被稱為“爆破大王”的劉厥蘭,是第一個抱著炸藥包衝向敵人的。
團裡抽調骨幹,由王鳳麟負責,指導、培訓攻堅爆破技術。開頭用火柴點火引爆,在敵人火力下滯留時間長,傷亡大。有時爆破手先點火,再抱著導火索哧哧冒火星子的炸藥包往上衝,這樣危險性更大。王鳳麟就發明了拉火引爆法。第一次戰鬥,實際上就有了爆破組、火力組(掩護組),炸藥一響,部隊就衝上去了,成了突擊隊。後來不斷總結完善,再加上個手榴彈組,靠近了向敵人投彈,掩護爆破組上去爆破。攻城拔寨,還有個梯子組。
後來林彪的“六個戰術原則”中的“四組一隊”,這時在魯中軍區已經基本成型了。
1948年7月16日,毛澤東在給徐向前、周士第並告華北局的電報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