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力量亦較少。交通線除松江水道而外,寧佳路至一九三七年春始完成。客觀形勢完全有利於遊擊活動之發展。
1939年10月12日《馮仲雲給中共中央的工作報告》中的這段文字,在1936年出自日本人之手的《滿洲共產匪の研究》中,也能得到證實:“各地的自衛團員已成為匪賊的部下,當匪賊來時,團長親自迎送,或親手交付子彈,或調查報密人質等的財產狀況,經常秘密聯絡。”“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在現有的同情者通匪人中,有很多是當地有勢力的人物。”“在活動地區衣食由自衛團、警察隊、木材商等提供。”“日滿軍警的警備力量達不到的地區的自衛團莫如解散,其存在只能成為供給匪團武器子彈的來源。”
1935年3軍的兩次東征,第一次主要是為了擴大反日統一戰線,與謝文東、李華堂等部聯合。第二次就是一種戰略轉移,既是被動地又是主動地向日偽統治的薄弱地區,用侵略者的話講是“日滿軍警的警備力量達不到的”地區突擊。這是“打”字當頭的趙尚志的一貫的軍事思想。就是在這種不斷地突擊中,3軍不斷地發展壯大。
為慶祝東北反日聯合軍總指揮部的成立,決定攻打方正縣城。這是一次突然襲擊。3軍少年連首先突破東門,聯合軍衝進城內,佔領偽警察署,燒了日本參事官宿舍,縣公署久攻不下。趙尚志知道不能戀戰,城破10餘小時後,下令撤出戰鬥。
接著,又指揮聯合軍攻進大羅勒密街,然後揮師東進牡丹江沿岸。一路殲滅、擊潰偽軍、偽警察和日寇僱傭軍白俄隊,僅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