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
1939年11月22日,楊靖宇率1路軍總部直屬隊和警衛旅400餘人進入濛江,一路分兵、犧牲、失散、叛逃,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楊靖宇為什麼要進入濛江?
濛江縣有曹亞範的1方面軍200多人,李清紹、林宇誠各自率領的100多人,少年鐵血隊和全光的各60多人,還有1方面軍政治部主任伊俊山率領的小部隊30多人,楊靖宇要向他們傳達頭道溜河會議精神,應對野副“大討伐”。
那麼,之後為什麼不離開濛江,就在境內與敵周旋呢?
西邊桓仁的老禿頂子,本溪的和尚帽子,都是好地方。可程斌叛變,當時撤離還來不及呢,如今是想都不用想了。南邊臨江地域狹窄,東邊撫松楊靖宇不熟悉,也不宜去。況且,山野皆白,長途行軍,極易被敵發現。攜帶給養不可能很多,勢必為糧而戰,自然暴露目標。難走難藏即難打,這不是施展游擊戰拳腳的季節,又逢這等規模的“大討伐”,要緊的是避敵鋒芒,儲存實力,以待再戰,而濛江具備這樣的條件。
山高林密,原始森林,易於藏身。周邊鄰縣,地理環境也大體相似。再往遠了看,當時的通化、間島、吉林3個偽省,濛江幾近中心地帶,這就使它有了廣闊的迴旋餘地。實際上,以往冬季反“討伐”,1路軍經常進出濛江,以東、南、西、北泊子(“泊”音pǎi,泊子即大森林)為依託,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藏,頗得心應手。
濛江是1軍獨立師挺進東邊道後,較早開闢的游擊區、根據地,這時仍有70多處密營、醫院、被服廠、軍械所等等,分佈在大山密林深處。這是其他地區不能比擬的。遍地“集團部落”,要度過漫長的冬季,密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境內還有兩條秘密活動路線,一條以樺甸錯草頂子為起點,經濛江西部到達臨江,一條自樺甸沿松花江南下通往臨江,沿途有聯絡點及糧倉。楊靖宇不斷分兵,或者與敵遭遇後幾路衝殺、突圍,並不是盲目地亂打、亂走,而是“甩地點”,有計劃、有目的、有路線的。
濛江是木幫雲集之地,採伐季節,工人多則幾萬,少則數千。1軍獨立師南下輝發江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白漿河木場。把頭、工人同情、支援抗聯,保護木場的偽森林警察,有的也和1路軍建立關係,有的木場就是聯絡點。1938年後,日偽加強山林統治,大發“進山證”,在木幫中安插特務,一時也難以改變這種天然的盟友關係。
但是,不斷出現的叛徒,把一切都毀了。
這邊調兵遣將,圍追堵截,那邊就去焚燬密營,有的留作誘餌,待部隊奔去了,或是派人去取糧時,黑洞洞的槍口早等在那裡了。
同樣由於叛徒出賣,一路無論怎樣不斷分兵,也難以轉移敵人視線。相對而言,倒是分出去誘引敵人、掩護總部的小部隊,比較安全些。
久候不見朱文範、聶東華歸來,楊靖宇明白他們出事了。
有人說,這時楊靖宇是要去找伊俊山。伊俊山這時率支30多人的小部隊,好像在濛江的大四方頂子一帶活動。而無論去哪裡,找誰,或者在七個頂子等陳政委(原桓興縣委書記李明山)派人來,楊靖宇都必須首先解決吃的。這時他有3支手槍,犧牲後還有230發子彈,另有6660元錢。但他現在最需要的是吃的。如果他能吃頓飽飯,哪怕有個窩頭,我們的民族英雄也可能不是我們已知的這個樣子。
沒人說得清接下來幾天的情形,已知的是2月23日,楊靖宇出現在保安村三道崴子,見到了上山打柴的偽牌長趙廷喜等4個人。
當時,楊靖宇在個廢棄的不大的磚窯裡。這天是正月十七,趙廷喜等人是出官工,給東門外的日本飛機場打柴。不然,這種時節除了打獵,即便勤勞如我的祖輩,也不會進山幹什麼的。
楊靖宇讓他們給買糧食和棉鞋,表示可以多給些錢。後來日本鬼子說是“要求四個砍柴的農民送來兩袋麵粉和棉鞋,並說可以多給錢,還拿出大捆的鈔票給他們看”。趙廷喜等人說,你還是投降了吧,“滿洲國”現在不殺投降的人。楊靖宇說,我是中國人,決不會向日本子投降,良心不允許我這樣做,這樣做對不起廣大人民。
4個人答應了,約定了見面的地點。
臨別前,楊靖宇說:中國人可不能出賣中國人哪。
回去的路上,趙廷喜見到了特務李正新。李正新似乎看出了什麼,詐他,他就說了,他們就去偽村公所報告了。
叢茂山老人說,他在乾媽家養傷,時間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