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他總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以前大家都是舉子,身負的功名小,責任也小,便可以任由著性子胡來。而如今,他們一個是新科狀元,一個是進士出身,到底是不一樣了。
周錦嵐長嘆一口氣,又趴到了床上的小矮桌上。他記得,自從自己把這定製的矮桌送給方子璞,小書生便日日在上面研習功課,哪怕傷好了之後也是如此。就這樣日復一日,這房間裡常用的東西,怕是全放在上面了。
忽然,周錦嵐想起來了什麼。他抬起頭來,將面前的矮桌仔仔細細掃視了一遍。一色十二支宣筆、朱黑二色徽墨、一摞潔白無瑕的宣紙、一方做工考究的端硯…什麼都還在,只唯獨缺了兩樣東西——小葉紫檀木的佛珠,和那半塊鴛鴦梳。
作者有話要說:1。本文設定為架空,皇族姓氏取用李姓。為撰文方便,民風政況取材於明朝(男風較盛),科舉制、官制也基本沿用明朝初年制度。
2。明初尚設有宰相,後宰相權力為六部所分,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3。周錦嵐兩位兄長官階品級不高,任職都察院(品級都不高),即專司官吏考察、舉劾,相當於皇帝耳目,故有上朝資格。
4。主人公們此次科考為推遲之試(前文有提及),非正科,故亦有人稱其為“恩科”。
5。會試由禮部主持,一般設主考官兩名(文中只一名),同考官八至二十名不等。
6。殿試由皇帝主持,無落榜者,只對貢士重新排名。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再經朝考,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7。明初科舉流程簡略:
童試→“秀才”→鄉試(秋闈)→“舉人”→會試(春闈)→“貢士”→殿試→“進士”→朝考(任職考試)
14、得償所願
“我說,你不在家裡準備幾天後的朝考,倒天天往我這兒跑。我以前怎麼不知道,我這石家本院還有什麼可吸引你週三公子的?”石淵坐在周錦嵐對面,一邊悠閒地搖著扇子,一邊說道。
周錦嵐垮了臉:“怎麼,剛剛金榜題名就要往外趕老朋友了?”
“不敢,誰敢往外趕您呢?你如今可是進士出身…”石淵捏著嗓子怪聲怪氣的,“只不過,我看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這本院如若不是大門對著那狀元府開,估計你也不會想到來看我。”
這話戳中了周錦嵐的心思,周家三公子便不支聲了。
石淵問:“自打殿試過後就沒見過他吧?”
“嗯…”周錦嵐沒精打采的,“殿試那天也就遠遠看了一眼。我現在沒主動找他,估計他忘都快把我忘了…”
石淵笑了:“我就說嘛,人家會看上你哪點?我看那小書生也就是一時意亂情迷,被你蠱惑了去,現在人家獨佔鰲頭、風光正盛,哪裡顧得上你?”
“你胡說,小書生明明是喜歡我的!”周錦嵐有些生氣。
“是嗎?他有對你說過?”石淵問道。
“這…”周錦嵐語塞,“那倒沒有…”
“就是…人家自己個兒都沒承認,你到底哪裡來的自信?”石淵一臉幸災樂禍。
周錦嵐覺得跟這人解釋不清楚,扶額道:“別光顧著說我,你敢說你家那位就對你說過‘喜歡’二字?”
石淵一聽,立馬跟吃了個蒼蠅似的低下頭,嘆道:“沒有…”
“哎…”最後的最後,兩位公子不約而同地嘆氣。
而後,兩人又扯了些閒話:殿試那天的情景、喜報傳來時的場面,這些天流水般的宴席,還有各色見聞…發現大家的境遇居然大同小異。說到最後,二人都覺得沒了意思,周錦嵐站起來拍拍坐酸的腿腳,拱手便要告辭。
臨走前,周錦嵐對他道:“我前幾日去看了琅嬛,他看起來有些不好。你準備什麼時候回別院?”
石大公子就笑著嘆氣:“命由他人不由己,走一步算一步吧。”
周錦嵐想了很久,也沒想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出石府時,週三公子特意在門口磨蹭了很久。對面的狀元府硃紅大門琉璃瓦,雖比不得相府氣派,倒也風度堂堂。也是,方子璞現在是從六品翰林院修撰,自然不能像以往那樣寒酸了。
周錦嵐想,也不知道方子璞在不在家,如果自己現在冒昧探訪,會不會遭人非議?小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