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肪綣ぷ韉木�椋�菇窈筧�咔�木繚俗呱賢騁壞牡纜貳�4月,中共中央文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先後發出指示,提出平劇(京劇)改革問題。由中共中央黨校大眾藝術研究社集體創作(楊紹萱、齊燕銘執筆)的京劇《逼上梁山》於1944初上演,毛澤東觀看後十分高興,立即寫信向他們表示“致謝”,讚揚他們把“歷史的顛倒”“再顛倒過來”,打破了舊戲舞臺上把人民當成“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的局面,使“舊劇開了新生面”,他認為這“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他希望作者“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毛澤東書信選集》第222頁)隨後,延安平劇院集體創作了《三打祝家莊》(李綸、魏晨旭、任桂林執筆),也受到毛澤東的稱讚。他說:“繼《逼上梁山》之後,此劇創作成功,鞏固了平劇革命的道路。”(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569-570頁)在京劇改革的同時,地方戲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在這方面成就最突出的當數馬健翎等領導的民眾劇團。他們利用當地群眾所喜愛的秦腔、眉戶調,先後編寫了反映現代生活的劇本幾十個,創作改編歷史劇十多個。其中以秦腔《血淚仇》的成就最大。
1944年4月,延安文委開會總結延安各劇團、秧歌隊下鄉經驗,經到會同志交換意見,提出受獎的秧歌、戲劇作品共31個。其中獲一等獎的劇目有《血淚仇》、《模範城壕村》、《逼上梁山》、《拉壯丁》、《慣匪周子山》等。會上還委託周揚、趙伯年、柯仲平負責組織研究邊區劇運情況,審查劇本,指導邊區的戲劇工作。邊區戲劇的勃興,同周揚等人的工作是分不開的。周揚在談到《血淚仇》及後來出現的《白毛女》時說:“《白毛女》、《血淚仇》,為什麼能夠突破從來新劇的紀錄,流行如此之廣,影響如此之深呢?其主要原因就在:它們在抗日民族戰爭時期尖銳地提出了階級鬥爭的主題,賦予了這個主題以強烈的浪漫色彩,同時選擇了群眾所熟習的所容易接受的形式。”(《新的人民的文藝》,《周揚文集》第1卷第519頁)
《慣匪周子山》是魯藝張水華、王大化、賀敬之、馬可等創作的新歌劇,當時也頗得觀眾好評。此外,胡丹佛的獨幕劇《把眼光放遠一點》,也受到觀眾的歡迎。周揚還為它寫了一篇序言,對作品的現實主義特色表示讚賞。他說:“它用輕鬆的喜劇形式傳達了嚴肅的鬥爭的故事,透過一個農民兄弟的家庭反映敵後人民的精神世界,他們必然要走的鬥爭道路。”“這裡行動蓋過了一切:沒有長篇大論,語言是精煉的,性格從行動中顯示出來。”(《周揚文集》第474頁)。周揚還為姚仲明、陳波兒的話劇《同志,你走錯了路》寫了一篇序言,認為這部政治劇的價值一是第一次在藝術上反映了黨內及革命隊伍內部的鬥爭,二是在形式上克服了過去話劇常犯的洋八股和學生腔,創造了雖然單純甚至粗糙,但卻生動活潑的工農幹部本色的語言與形象。文章認為,自文藝座談會以後,“藝術創作活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與當前各種革命實際政策的開始結合”,“藝術反映政治,在解放區來說,具體地就是反映各種政策在人民中實行的過程與結果。”此時的他,仍在講藝術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描寫生活的真實,離開形象就沒有藝術。但是,他把作家同實際結合解釋為就是同政策結合,把為政治服務解釋為就是為政策服務,這雖然是從為政治服務引出來的自然而然的結論,但這樣一來,就把毛澤東關於文藝服從、服務於政治的不甚確切的主張,沿著錯誤的道路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一點,後面還要談到。
13建設新的人民的文藝(2)
魯藝師生在創作上最輝煌的成果是由魯藝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易執筆的現代歌劇《白毛女》。這部歌劇取材於一個在晉察冀邊區流傳著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說她渾身長著白毛,能呼風喚雨,主宰禍福。1944年5月;《晉察冀日報》記者李滿天從前線寄給周揚一篇關於這個“白毛仙姑”的文學故事,周揚看了很感興趣,他從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故事中發現了不尋常的意義,認為這是一個極具震撼力的題材,應把它搬上舞臺。恰好在這個時候,從晉察冀根據地巡迴演出回來的邵子南帶回來一個他正在創作尚未脫稿的戲曲劇本《白毛仙姑》。周揚知道後非常高興,決定以這個故事為題材,由魯藝創作並演出一部大型舞臺劇,透過白毛女的悲慘身世,集中表現了在封建黑暗的舊中國農民的痛苦生活,和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得以翻身解放的光明前景。
創作隊伍很快組織起來,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