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衣廠打拼謀生的華人,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美國夢,都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上述兩例雖屬極端,卻也是明證。
新移民加入購房大軍,往往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在一種陌生的文化環境中,他們常常缺乏能力去應對各種因房屋、債款、法規以及房客帶來的心理壓力,因此導致家庭矛盾,引發與房客的衝突。
第二章 大風暴(5)
有一位對“購屋、租屋”樂此不疲的中國人,她終因房屋貸款的持續壓力而與丈夫離婚。離婚後,她不得不獨立負擔好幾棟房子的貸款,除房租金能替她減輕一部分壓力外,她必須把絕大部分工資都用來支付房租和房屋按揭的差額。平時省吃儉用,從來不敢亂花錢。她心裡很清楚,一旦某個房客搬走而幾個月找不到新租客,她將馬上陷入入不敷出的經濟危機。若半年內仍找不到房客,她只能不顧市場行情,把房子儘快脫手,以免被銀行強行收回拍賣。因此,這位大陸新移民心裡永遠有一種不安全感,整天生活在經濟壓力的陰影之中。
其實,新移民來到美國後,大多數有房人士都走過“先租房,後買屋”這一條路。完成從房客到屋主的這一蛻變,要花好幾年的時間。
為了支付頭期房款,需要拼命加班,拼命積攢。在紐約這種地方擁有一棟房子實在不容易。正因為如此,不少新移民為了實現“美國夢”,總是設法尋找某些捷徑。
華人聚集的地區,新移民不斷湧入,房屋變得供不應求,不少華人屋主於是巧打算盤,把房子改裝為隔間,加以分租,搖身一變,從屋主變成多家房屋的房東。有人甚至罔顧法規,將不允許居住的地下室也分間出租,結果惹上官司。“美國夢”,在這裡急劇膨脹,開始變質,變成一場噩夢……
說到底,“美國夢”是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在這塊土壤中發展的極致,它勾畫出一個浪漫前景,讓人人為之憧憬。
它又用銀行貸款造出種種便利,使這個夢境看上去唾手可得,但“美國夢”對於新移民卻常常是雙刃劍。
它可以激勵新移民為之奮鬥不息,也容易傷害到個人和家庭。
“美國夢”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之上的,適度的追夢可以把家庭引導向舒適、方便、和諧;過度和不切實際的追夢,卻可以把家庭引向矛盾、爭執乃至破裂,甚至把家庭引向毀滅。
述那位新移民婦女沒有購房能力,卻大肆借貸來買房。為了償還銀行高昂的貸款,不得把房子分租出去。其實,大多數新移民為了買房,不惜借利息很高的“次貸”。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由發起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銀行或投資公司),向信用較差的客戶發放的購買房屋的抵押貸款。由於這種貸款風險較大,通常在房屋抵押貸款中比重較小。2001年,它在按揭總額中的比重不過;到了2006年,其比重在萬億美元的按揭總額中已經上升到。在美國人住房擁有率增長的4個百分點中,它的貢獻率達到了一半。
為什麼華爾街的CEO們看不到這個遊戲呢
並非所有的銀行都栽進了次級抵押貸款這個陷阱。富國銀行董事長理查德?柯瓦希維奇和他的手下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對風險最高的次級抵押貸款退避三舍。富國銀行因此而避免了業內同行普遍遭遇的鉅額虧損。按柯瓦希維奇的話說就是:“提供那種貸款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由於沒有捲入次貸,在金融風暴的一片哀鴻聲中,富國銀行道勢而上,在2008年第三季度,竟然盈利50億美元。
為什麼在次級貸款上,富國銀行的決策與其他銀行相差這麼遠呢?為什麼富國銀行看到這是明顯的“來騙我吧”的引頸就戮的遊戲,別的銀行看不到呢?是CEO的素質問題,還是道德問題,還是管理問題?還是上市公司的CEO制度先天不足,或存在著一個極大的漏洞?
在素質上,領導者必須決定什麼是對公司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動員手下采取行動。他們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對手採用某種策略獲得了成功,那麼自己如法炮製也能取得好的收成。
“成功的管理人員必須能甄別出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決策,並在大多數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才是領導能力的核心所在,尤其是當前很多事情都在迅速變化的時候。狂躁地對良好的判斷持否定態度正是導致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因為危險訊號無處不在。”暢銷書《決斷:成功的領導人怎麼做出正確的決定》的作者沃倫?貝尼斯說。
用“狂躁”來解釋華爾街的CEO們的錯誤決策,顯然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