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低廉、輕而易舉的侵略戰爭一直能換來巨大的成果,那麼日本根本沒有必要在國家財力嚴重拮据的情況下,在戰車這個新兵種上再花費鉅額軍費。
這是一種因缺少強敵的外在壓力,以致心理鬆懈的結果。卻使日本對戰車兵種的建設陷入了遲緩,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
其間,儘管日本陸軍中也有人預見到戰車兵的巨大潛力,並試圖有所作為,但畢竟影響有限,在上下一片“刺刀前進決定戰爭勝負”的叫喊聲中很快湮沒無聞。
除此之外,日本戰車兵在中國戰場上一直沒有很好的表現也是這個新兵種得不到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日本戰車部隊在第14師團編成內參加了哈爾濱附近的戰鬥。這是日本戰車的第一次實戰,由於沒有遭到頑強的抵抗,所以很難對其戰場價值做出切實的評價。不過中國東北嚴寒的氣候卻暴露出日本坦克耐寒性差的弱點,引擎冷動液和炮駐退機動作液容易凍結,許多部件因低溫脆裂損壞。
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日本戰車部隊再次派赴上海。實戰表明,日本坦克不善於在密佈小河的江南及市街作戰。
“七七”事變以後,在中國境內作戰的日軍機械化部隊極少有果斷、剛邁的行動,他們只是利用戰車配合步兵作戰敢於擔任步兵的“助手”。
即便如此,日本戰車還是暴露出技術上許多致命弱點,如:
1、易受天氣影響。遇連續降雨而平地積水時,不得不連日尋找高地停放車輛。
2、渡河技能差。中國南方河網縱橫,且常降雨,致使河寬水深,在淞滬戰場上,由於工兵架橋和駕駛人員操車方面的問題,致使數輛戰車落水沉沒。
3、發動機質量不盡人意。道路泥濘,行駛困難,需要使用發動機的大轉速來獲得較大功率,但這樣容易產生耗油量大、發動機溫度過高、故障頻多等問題。
4、後勤保障不力。器材、彈藥、油料隨同困難,戰車常常停下來等待供應,大大影響了前進速度。
而且日本戰車部隊的基本戰術動作也很呆板,進展目標固定而有限度,死盯著迂迴和側擊的觀念。冗長的縱隊依附著一條狹窄的補充線,一旦某輛坦克出現故障,很可能危及全隊行進。
日軍雖然已對坦克部隊實施了集中編組,並且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主要由於本國坦克效能低劣,缺乏進行現代化戰爭的決定性武器,以致“形似而神不似”,始終無法達成高度的機動性和強大的突擊力。
這一切在京野少佐,簡直就是一種恥辱!
日本戰車部隊在中國戰場上的表現尚且如此狼狽!帝國又該拿什麼去和遠東地區的蘇聯陸軍去對抗呢?據京野少佐所知,蘇聯人的戰車部隊已經構成了一股強大的戰鬥力!在那樣的鋼鐵洪流面前,關東軍的陸軍師團會不會像對面的那些中國軍人一樣手足無措呢?
日本需要更先進的戰車!日本需要更多的戰車!
京野少佐使用的這種89式中戰車還是日本的第一代戰車!已經落後了太多!而另外兩種95式輕戰車和97式中戰車雖然分別製成於1935和1937年,屬於最新式的戰車,可也還和西方國家裝備的戰車有相當的差距!
戰車的質量和數量屬於“硬體”範疇,透過資料比較,日本在列強中的位置便能一目瞭然。 除義大利外,列強在戰車數量上都對日本構成壓倒性優勢。英國擁有的戰車數量是日本6。1倍,而美、蘇兩國竟然是日本20倍。再聯想到日軍是在面積廣闊的中國大陸作戰,就憑著日本國內戰車製造廠那可憐的產量,一旦遇到長期戰爭必定是捉襟見肘!
“少佐閣下!中國軍隊的爆破手衝上來了!各車正在組織火力阻擊!但是四號車的情況有些反常!”
駕駛員的呼喊將京野少佐從他的遐想中拉了回來,在戰場上走神,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回過神來的京野少佐先是用手拍了拍駕駛員的肩膀表示了他的感謝,然後拉開了側面的一個觀察窗,開始尋找四號車的位置。
只用了幾秒鐘的時間,京野少佐便注意到了四號戰車,倒不是京野少佐的眼神好,實在是四號戰車的反常太顯眼了一些!
面對著中國軍隊的衝擊,所有的日軍戰車都在瘋狂的傾斜子彈,而四號戰車的機槍卻明顯有些時斷時續!如果不是機槍出了問題,那就是射手出了問題!
“四號戰車。。。。。。那不是帶著五十嵐少佐的戰車嗎?我想我已經找到四號戰車反常的原因了!駕駛員!衝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