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不過兩人都不願意和孩子分開,也不願意放棄這邊的生活,最後還是路爸主動攬了這個照看孩子的活。
養魚的活計張福來做的很好,基本上不用路爸看著,煦煦馬上就要上二年級了,他也不需要操多大的心,只需要在家裡做做飯,反正閒著也是閒,看個半大的孩子,他還是做得來的,再者也就白天看看,晚上還是歸方樺他們管著也不麻煩,他也幫著家裡的小輩們減輕點負擔。
有了李柯的迴歸,到收秋的時候總算不用像春種,夏收時候那麼緊張,像原來一樣,分好了工,各幹各的,輕輕鬆鬆的就把活忙完了。
隨著整個秋收過後,村裡又熱鬧了起來,原因無它,除了大豐獲之外,糧食也賣了個好價錢,如此一來大家不免都想借機慶祝一番。
村裡人今年都是照著有機糧種的,路遠方和楊達他們去年在這上面償到了甜頭,兩家人一商量,乾脆合夥在萬城的那邊市場租了一間門面房,白牆,大綠招牌,弄了一個有機的糧油店。從夏收就開始營業了,麥子直接磨了麵粉在店裡賣,雖然和大米賣的差得遠,但是總歸是掙錢的。
這一秋收過後,兩家就開始挨家挨戶的收大米,玉米,花生,該加工的加工,該包裝的包裝,整的有模有樣的,看起來比他們當初開個拖拉機去那吆喝好看多了。
暢銷的大米的價格變動不大,還是賣的少買的多,路遠方也聰明,怕壞了生意,兩家人把村裡的大米基本嚐了個遍,分出了個三六九等,味道最好的一個價,次一點的一個價,這樣一來也不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再到後來,村裡人漸漸發現靠近小溪邊,不管種什麼都會很好吃。不過,大家只是覺得是溪水的事,老人們也會說多少多少年前,村裡種出來的大米就是這個樣子的,口感絕佳,所以,至始至終沒有人真正發現其中的奧秘。
再說迴路遠方這邊,許是這一年開店的時候大家還不看好他們開店,卻不想,路遠方和楊達後來因為這個倒是真發了家。
不單單在萬城開了一家店,還在周邊的幾個城市開了兩三家,別看這幾個店都不是特別卻很能掙錢。主要還是路遠方和楊達媳婦兒兩人腦筋好,兩家人特意去宣傳有機糧食的事,附近幾個村的人一聽,動心的不少,慢慢的就開始種了起來,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當然,落家村裡除了路遠方和楊達,還屬著張有田家最得意,他家的小烏龜生意最後還是沒做成,他們夫妻倆都不是仔細的人,養死了幾回,就不敢再弄了,最後把生意讓給了張大爺的二兒子張喜順,還別說,這張喜順家裡的還真給捯飭的像模像樣,這半年滿打滿算還小賺了一點。
而張有田他們算是徹底死了想別的門道的心,就跟著路嵐澤一起弄的菜棚了。除了原先臨著路家建的那個,在不遠處,他家另一塊臨近菜棚的地裡又建了一個,一年到頭掙的一點也不少,平時除了摘菜,種菜累人一點,大部分時間都還是挺輕鬆的,最主要的不用操心其它的。
村裡面的變化雖然不算大,但也不錯,路家供給村裡人的菜價不算貴,大家都吃的起,小溪裡面的魚養的好,村裡面家家戶戶也沒缺過,隔三差五的路家都要殺豬宰羊,還有能買點好肉,總而言之一切都還不錯。
過了秋收後,路嵐澤找來了何楊,幫著把他在酒樓的那部份股份又重新劃分了一下。
對於工資楊思明和李柯從來沒在這上面計較過,路嵐澤給的也不少,但是他還是覺得比起他們的乾的活還是太少了些,但是明面上又不能給太多,所以,他一早就想好了,要分股分。
酒樓賺的錢,他和何楊對開,兩人賺的都不少,何楊還是何楊,他只是作為另一個股東在場,而路嵐澤他自己的,分給楊思明和許放10%,李柯5%。
不過最後,許放也沒要自己那份,酒樓的收益最清楚的莫過於他,自從楊思明不再管賬上的事,都是他在管,光是這5%的股份收益,那就是一筆很大的數字,怎麼也不讓楊思明簽字,他自覺得自己也真沒有幫上什麼忙,活不用怎麼幹,只是算算賬,偶爾和楊思明去兩個酒樓看看,查查賬,比起原來自己上班,養雞好多了,再說了他也和拿工資,他自覺這工資遠遠超過了他所幹的活。
對於許放的做法,楊思明也同意,兩人一再堅持,最後,只留了楊思明那份,路嵐澤拗不過他倆也就作罷,想著到時候許放的工資再放開一點。
分了股份以後,路嵐澤和李楠兩人也拿著許放給他們的賬本看了看,這幾年的收益,這麼一看下來,真的不像剛開始的時候進的少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