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想,黃傑根本看不上人家盧家的小姐,當時就放出話來,他皇家只娶世家女。
盧家聽到訊息,自然是大怒,盧家小姐也被壞了名聲,之後姻緣一直很艱難,家裡人又不想委屈她嫁得太差,一直蹉跎到十八歲,最後嫁去了青州。
聽說女兒出嫁的時候,盧家的姨娘哭的死去活來的,連盧家正房夫人臉色也很難看,他們家只有這一個女兒。雖然是庶出,可一向受寵,再加上這孩子聽話孝順,深得正房夫人的喜愛,從小就養在身邊,和親生的閨女也沒什麼不一樣,現在嫁到異地。夫家比以前來說親的人家都低了不止一個檔次,這一生,恐怕再見不到幾次。哪能不傷心!
再說黃傑,他放出話,要娶世家出身的媳婦。可這哪裡容易?
如今這世道,所有的人家都想娶世家女,連皇室也不例外,這到也可以理解,世家女都是從小教導,嫁人之後,打理家務,出外社交,什麼都能做得妥妥當當,比小戶人家出身的閨秀好得多。不是還有一句俗語,寧娶大家婢,不娶小家女,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一句話,世家女是不愁嫁的。哪怕是庶出的女兒,又哪裡看得上黃傑這樣沒有恆產,寄人籬下的男子?
黃傑遲遲說不上媳婦,小王氏就著急了,後來一想,她姐姐家就有一個未出閣的千金。剛過了十二歲,出落得如花似玉,在大庸城小有才名,兩家不是正好親上加親?
一想通了,小王氏急忙和兒子去商量。
黃傑想了想,顧家家資豐厚,又只有一兒一女,女兒還是嫡出的,被父母鐘愛,身份夠高,嫁妝肯定也不薄,他在顧家的族學裡讀書,也見過那位小姐顧媛,真真是花骨朵一般的女兒家,雖說為人似乎高傲了些,可那有什麼,他娶回家慢慢調教就是。
小王氏見兒子答應,立馬去找她姐姐商談,這母子兩個,根本沒想過顧家會不答應這個要求,在他們母子心裡,黃傑自然是哪裡都好,就是天仙也配得起,要不是年紀大了,估計黃傑都敢去想,等出仕之後,要求娶個公主回家!
顧家夫人卻不是個糊塗人,她雖然偏心自家的外甥,卻也知道,外甥心高氣傲,志大才疏,不是個好人家,精心培養出來要起大作用的女兒,是萬萬不肯隨便嫁出去的,但她到底還是想讓自家的外甥娶一個世家女,提高身份,將來出仕,也好有底氣。
王氏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丈夫說過,老大家的那個小子,拜在大名士顧南,顧一清名下,而且有望成為入門弟子,這顧家大房一支,眼看著就要起來了,近些日子,那顧安然往家裡送的禮物,好多有錢也買不到的好東西,抄錄下來的藥方,養生方子,給大夫看過,都說是千金難得的秘方……
當初劉燕十里紅妝嫁給顧風的時候,王氏是見識過的,對於劉燕的嫁妝,她二十年前就垂涎三尺,對能一個不知來歷的孤女,竟然能嫁給品貌風流的妙公子顧風,而自己只能嫁給二房的顧宇,她是一千一萬個不滿意,天生就對劉燕有莫名的敵意。
這種敵意裡,還夾雜了諸如羨慕,嫉妒之類的情緒。
別看顧婉和顧安然,想起自己的母親,只覺得她是個可憐的女人,常年臥病,丈夫早逝,但在當年,劉燕的美貌和才情,還有那種千年世家望族才能培養出來的風韻,讓大部分閨閣千金都是自慚形。
王氏說起來,就是個暴發戶的女兒,家裡有再多錢,也養不出貴氣,自從嫁給顧宇之後,就一直被拿來跟劉燕比,婆婆喜歡大兒媳婦,對她卻一向橫挑鼻子豎挑眼,就連丈夫,也對大嫂敬重有加。
一個病病歪歪,天天跟有人欠了她錢的女人,有什麼了不起!哪裡比得上自己為顧家從早到晚,操心操力……王氏心裡那股子怨氣,不知道憋了多久,要不是後來顧風不知原因的,忽然放棄繼承家業,帶著妻兒遠走他鄉,她指不定會生出什麼么蛾子來。
雖然對劉燕諸多的不滿意,可是,王氏一想到當初劉燕衣食住行,非名品不用的氣派,還有她隨手賞給丫鬟們的首飾,也個個不凡,心裡就和貓抓一般,癢癢的厲害。
這麼一想,王氏便打起顧家大房的主意。
現在顧家大房,只剩下兄弟兩個,顧家那姑娘出嫁,劉燕的嫁妝,肯定是她的,要是能帶著嫁給自己的外甥,到了大庸,一個十來歲的弱女子,還不是任憑自己揉圓捏扁,想怎麼整治,就怎麼整治?
王氏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把妹妹叫過來密談,小王氏其實比她姐姐還有見識,畢竟日子過得沒有她姐姐和順,對外面的事情也就得更關注,一聽到顧安然是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