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入公衙,無賴不成詞。這不過是一句賴詞。”徐秀低聲道。
“這,這可使得?”
“如何使不得。”
繼續寫道:望青天戴枷罪惡,亡夫瞑目於九泉之下,婦人來生必當結草銜環以報青天恩德。
“收好他,將來告狀就不用找人寫了。”
“多謝公子,還請公子名姓,有朝一日得雪冤枉,必不忘恩公。”
“不提也罷,大嫂保重。”
……
迴轉家門,徑直走到先生的屋內。
“先生,今日感覺如何。”徐秀看著蒼老了許多的錢福替他捏了捏被子低聲問道。
“咳咳,閻王不收,小鬼不要。你家先生的身子好的不得了。”渾身癱軟在床上的錢福笑道。
“先生……”徐秀看他的要強不由心中一酸。
“不要多言,你今科不考,先生也很是贊成,在磨練三年,必定可成。攻讀去吧。”
“可。”
“滾。”
輕輕的關上門,小羊遞給他書通道:“祝枝山、唐伯虎兩位先生來的信。”
徐秀拿腦袋撞了撞柱子痛苦的道:“又要論曲,難為我了。”
只因之前遊學吳中,在陸深好友徐楨卿的邀請下參加了一次學會,學會上討論的就是散曲,或者說是南曲。
中國戲曲的發展在蒙元中斷之後的復甦時間大致在成化年到弘治年及以後,一直到發展到嘉靖年魏良輔《曲律》的問世,才達到巔峰,崑曲也就是在這期間應運而生。
如今南曲風行,很多文人,甚至儒學大家都有寫戲文,理學家丘浚因此就被王恕大加抨擊道:“壯夫不為。”
而這位祝枝山大才子可了不得,更進一步,時常敷粉穿戴綾羅演戲……
那次文會上,徐秀見他們談論戲曲都沒在一個點子上,忍不住才說了一些,這下可好,被抓住了現行,明代學風自由,你有觀點沒關係,但你要經得起我們的質疑,真理不辨不明,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也因此惹下了麻煩事,祝枝山和唐伯虎都是此間高手,來來往往的書信已經很多回了。
徐秀坐下就看到一篇引經據典,談古論今,卻難掩抑鬱文風的信,這時候的唐伯虎被捲進科場舞弊案回吳中已經三年了,鬱郁不得志,而祝枝山也是如此,此人歷史上考了七次會試都沒有過,時常自哀。
他們在信中的內容無外乎言到:“君即言南、北曲先天不足,想必自有高論……”
徐秀提筆寫道:自有歌者,唯有兩類,一曰以文化樂,一曰以樂傳辭,以文化樂者,為律,何為律,律詩,律詞,沿之曲也,亦是如此,有前宋姜白石者,著有十七篇……以樂傳辭者,不律也,南北曲既是……先生們所做之功不啻於南轅北轍……
徐秀回信的全篇內容的意思換成今天的話就是:
我們自古以來就兩個唱歌模式,一個是用文字的,律詞律詩最早就是用來唱的,或者是“吟”,從這一條走上加點模式慢慢發展,就形成了“依據字聲行腔”為節拍和旋律,講究律的崑曲。
這是文人玩的,沒有笛子伴奏照樣是崑曲,笛子伴奏也是後來才有。
而崑曲上舞臺來“表演”那是晚清之後的事情,以文化樂就是每一個唱都有嚴格規範約束他的用韻平仄,古代的時候是各種曲社,純文人休閒的娛樂。
自古以來文士的玩物出現“一定不能逾越之法”的時候,就有了“自是人間不解明”,才能滿足文人騷客那顆傲嬌的心。
後者的以樂傳辭就是產生了音樂,然後套辭進去的以樂傳辭,不講究韻,先有曲後有辭,嚴格來說,現代的所有地方小曲小調,民歌,甚至流行歌曲,都可以歸類為以樂傳辭。
而你們這些文人在以樂傳辭的這個一畝三分地去幹以文化樂的事,這不是南轅北轍是什麼?南北曲先天不足,你們在怎麼幹都沒用。
當然徐秀不會明說後來的情況,由於傳奇的出現,自蒙元到明中葉流行了兩百年的南北曲迅速就在中上層絕跡,只在社會最底層有一些觀眾緣,這也是戲子被列入“下九流”這個說法最早出現的原因。
古代玩以文化樂的戲子,那可都是教坊司的高階那啥,怎麼會是下九流呢?
☆、第十三章 峻嶒
學弟親啟:
自華亭一別已有兩秋,為兄時常想念。不知學弟是否以出落成翩翩才俊,尤為好奇。
憶稀當年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