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的李賢已經是都尉了,日後,誰知道他的極限是在哪裡?
好不容易收斂思緒,徐和應道:“末將並無異議,都尉直接告訴我部人馬駐紮在哪裡便是了”。
李賢笑道:“好吧,劇縣往南有座營陵城,那裡距離齊國不過三十里,我想派你去駐守,不知你意下如何?”
“末將得令!只是兵卒訓練一事……”
“放心,我會讓徐盛他們調派人手的”
“那末將便告辭了”
“且慢,你先別急著走,我把周倉他們喚過來,一起商議一件事情”
“喏!”
“移防一事也不著急,三五日之後再行動身也不遲”
“喏!”
話音剛落,李賢便將周倉、徐盛等人喚入營中。
按照孔融的意思,東萊軍還可以擴軍兩千人。
兩千兵馬分配到三營當中,每營不過七百人,根據李賢如今的聲望,募齊兵員也就是一兩日的事情,唯一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新卒過多,兵卒數量增長過快帶來的實力下降的問題。
原本一營兵馬不過一千五百人,如今,一旦募齊兵員,每營人馬都將突破三千人。
相較於從前,數量足足膨脹了一倍。
新卒過多,很容易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他們入伍時間尚短,身上還沾染了很多壞的習慣,一旦不能及時將其糾正,萬一壞的風氣在軍營中瀰漫開來,那可就真的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了。
。。。
第二百二十五章約法四章
麾下軍將到齊之後,李賢把自己的憂慮說了出來:“營中新卒過多,如何確保戰力,你們有什麼好法子嗎?”
徐和剛剛加入這個核心團體,自然不願意鋒芒畢‘露’,而胡庸一貫的大大咧咧,指望他衝鋒陷陣還可以,想要他出謀劃策,那比殺了他還要難。
周倉沒有太多顧慮,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法子也有,無非是嚴明軍紀,以老帶新罷了”。
確實沒什麼新意,不過也算是個辦法,對此,李賢不置可否,又向徐盛問道:“文向,你有何妙計?”
“妙計談不上,我認為應該把新卒拆散,不能讓他們抱團,更不能讓他們結黨營‘私’”
這法子較為繁瑣,不過確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扼制新卒的影響力。
只是,這樣以來,李賢之前煞費苦心徵召的介亭兵卒豈不是與其他新卒並無不同了?
最終,還是徐庶明白李賢的心思,他說道:“文向將軍所言有理,不過,對新卒卻也不能以偏概全,依我看,介亭招募的軍卒完全可以讓信賴,他們應該不會惹事的”。
徐庶這麼一提醒,徐盛當即額頭生汗,之前他壓根沒有想到這一點。
介亭兵卒可是李賢的鄉兵!
倘若李賢不重視,又怎麼會特意去介亭一趟?
按理說,一千五百名軍卒壓根不值得堂堂郡國長史走一遭的,可李賢非但這麼做了,而且還很滿意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