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紙詔書,徐庶便不再是戴罪之身,他可以出仕當官,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回鄉探親了。
徐庶南下荊州讀書養性,未嘗沒有躲避官府通緝的意思。
現在好了,天子大赦天下,徐庶恢復了清白身,這等好事,自然要盡情痛飲。
又過了三日,天子的賞賜也到達了都昌。
由於董卓把持朝政,天子劉協名存實亡,詔書中對於孔融釐清郡內匪患的賞賜只有寥寥幾句。
沒有金銀布帛的賞賜,只是加封孔融為虎賁中郎將,對於李賢等人的賞賜更是吝嗇的很,讓北海相孔融“酌情封賞”。
黃巾退了,揮兵救援的劉備沒有了滯留的理由,在得到孔融豐厚的“儀程”之後,劉關張三兄弟悶悶不樂地離開了。
歷史原本不是這個樣子的,倘若沒有李賢,劉備就是救援北海國,救下孔融的大功臣,可現在由於李賢的橫插一槓,救援北海的首功被李賢搶去了,據說介亭兵勇還得到了大量的金銀財貨,這讓心生妒恨的劉備更是惱怒,可卻又無可奈何。
論兵力,如今李賢麾下有兵馬三千人,跟劉備的四千人比起來略遜一籌,可若是比起裝備的精良程度,精打細算的平原軍無論如何是比不過介亭兵勇的。
論將領,李賢麾下的周倉、胡庸等人也是能戰善戰的猛將,即便比起關羽、張飛略有失色,可卻並不足以完全影響到雙方的實力對比。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客軍的劉備無論如何是討不到便宜的,還不如見好就收,這樣才是長遠之計。
打發走了劉備,太史慈向孔融告了個假,他要回鄉探母。
儒家提倡仁孝為先,孔融自然照準,並給予了太史慈豐厚的賞賜。
不管怎麼說,太史慈也算是出色完成了任務,求來了劉備的援軍。
錦上添花的劉備雖然比不得雪中送炭的李賢,可總歸伸出了援手,孔融恩怨分明,自然要把這功勞記到太史慈頭上。
劉備、太史慈各有賞賜,此役最大的功臣李賢自然也不能怠慢了。
孔融考慮再三,決定擢升李賢為夷安縣尉。
縣尉俸祿四百石,掌管一縣治安,地位僅在縣令之下。
原本孔融想給予李賢更高的職位,可又擔心貿然提拔,會揠苗助長,反正李賢這份功勞在這裡,日後好生維護、提拔他就是了。
不過,李賢畢竟是大功臣,孔融在頒佈封賞之前決定探探他的口風。
“維中,此番救援都昌,你功勳卓著,我打算升你為夷安縣尉,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比起不入流的吏員遊繳,縣尉才算是真正踏入了大漢官員的行列。
李賢原本就沒指望做多大的官兒,反正現在的他有了“名聲”,又收穫了大量的金錢。正是悶身大發財的好機會,倘若風頭太盛,容易樹大招風,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念及此處,李賢哪有不允的道理?
“使君厚愛,李賢必定竭力厚報”
孔融鋝須微笑,確定李賢沒有任何作偽之色過後,他讚道:“好,不居功自傲,挾恩邀賞,方為人臣,維中呀,你好生去做”。
李賢慨然應諾。
“日後若是遇有難處,儘管報來!”
這就是施之以恩,許之以諾了。
李賢抱拳作揖,“多謝使君”。
“嗯,此番誘導管亥離開,糜氏也是功臣,這份鹽貨專營的契約你拿去交給他們,只要我孔文舉在北海國一天,他們就是北海的官商”
李賢又是一番道謝。
之前的空口許諾畢竟是不作數的,倘若孔融過河拆橋,李賢還真拿他沒有辦法。
那時候糜氏收拾不了孔融,肯定要遷怒於李賢。
雖說李賢不怕糜氏的報復,卻也不想憑白失卻一個援手。
能夠這樣兩全其美地解決問題,李賢自然喜聞樂見。
都昌是北海國內最大的城池,眼瞅著就要離開郡城了,從管亥那裡置換來的錢貨,李賢只交出了三成,剩下來所有的錢貨加起來也有一萬斤。
這麼一大筆錢貨若是運回介亭,只怕馬上會引來口伐筆誅。
思慮一番之後,李賢決定取走一千斤,另外的九千斤全部放到糜氏莊園。
這麼一大筆錢,李賢肯定要跟糜繯說清楚。
大概得知了李賢的意向之後,糜氏為之一驚。
若不是寒冬時節,說不定糜繯本人就要趕來相見了,後來在糜竺的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