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主定西涼以後,將全力進入中原,與曹cāo決一死戰,而蜀候則可取一路向東,奠定南方。
我主與蜀候一北一南。互為犄角,互相支援。待南北安定,還政天子,大漢必興。”
諸葛亮的意思終於明顯了,最開始的聯合天下諸侯合縱抗曹,其實不過是一個幌子,就算成功,劉璋進入中原,也會擋住劉備的東征步伐。
諸葛亮實際是想劉備攻曹cāo,劉璋攻江東。
這麼做有很多好處,江東是世族的地方,與劉璋的關係,就好比手指壓彈簧,若劉璋進攻,必拼死抵擋,若不進攻,江東也威脅不到劉璋。
若此策成功,就成功將禍水東引,而劉璋還很可能答應,第一川軍與江東有仇,第二劃江割據,也是正常的謀略。
如此一來,江東世族必然團結在一起,這股力量絕不容小覷,雖然現在江東水軍不過五萬,是荊州水軍的一半,步兵更是十萬不到,還要防禦江北。
可真打起來,川軍攻入了江東,一定陷入世族龐大的財力物力支撐起來的戰爭泥潭。
川軍進攻江東,未必比劉備進攻曹cāo容易。
而劉備若能取得中原,曹cāo實力削弱,兩方再次聯合滅劉璋,一來二去,劉備問鼎天下的可能不斷增加。
實際上這也是當初諸葛亮在南鄉給劉備出的謀略。
“若是將軍實在擔心,劉璋真的能保得荊益之地。
然將軍據有雍涼,扼潼關陳倉,據險而守,當可聯合劉璋,併力東向,劉璋入江東,將軍霸中原,最後與劉璋一決雌雄,劉璋根基飄搖,外強中乾,而將軍宅心仁厚,仁者無敵,得天下者,亦必將軍。”
言猶在耳,如今劉璋平定世族叛亂,根基前所未有的穩固,劉備入蜀的策略,已經不適用,只剩下第二種方案,併力東向。
這才是諸葛亮心中最終所想。
魯肅終於坐不住了,向劉璋施了一禮,走上高臺,大聲道:“就算是學術辯論,孔明怎能出如此汙衊之言?當著眾人面前,輕言我吳侯對剿除國賊心懷異心?
還挑撥我江東與蜀候關係,難道孔明先生是要離間漢室忠良,漁翁得利嗎?”
王甫附耳對劉璋道:“主公,江東大都督與天下名士諸葛亮,一齊在我們的辯論場辯論,真乃亙古未有,今ri之後,我四科舉仕必傳遍天下,影響力前所未有的擴大,外地士子必紛紛湧入。”
看著劉璋笑而不語,王甫狐疑地看了一眼:“原來主公早有此預料,真是……睿智。”王甫本來想說jiān詐的。
諸葛亮看著魯肅登臺,心中微微一笑,如此一來,自己就不算傷了顏面了。
“豈敢,亮不過是發表自己看法,絕無離間之意,不過子敬先生。”諸葛亮看著魯肅道:“子敬先生說到吳侯忠義無雙,無猜忌之處,恐怕未必吧?
亮不敢斷言吳侯就有逆漢之心,但是亮之疑慮也非空穴來風,如果吳侯真的那麼赤膽忠心,為何不受天子詔,就自領吳侯?
眾所周知,我朝爵位傳承,需天子下旨,天子只承認孫仲謀討虜將軍,可沒承認孫仲謀吳侯之爵,未經下旨,便稱孤道寡,是何居心?難道還不值得懷疑嗎?”
“孔明先生,如今亂世,天子被挾持,哪能事事按照常理,這個道理難道孔明先生不會懂嗎?一定要糾這些細枝末節?”
“原來亂世便可不依祖宗法度,難怪當年孫伯符承繼孫文臺烏程侯,數年之後才得以正式冊封,因為朝廷沒允許進封吳侯,牽連吳郡太守許貢,原來都是因為亂世。
在孫氏眼中,亂世便沒了朝廷法度,如此諸侯,亮未必說孫仲謀有反心,只是值得懷疑,難道孫氏如此做派,世人連懷疑也不能懷疑一下嗎?如果那樣,亂世誰都可稱王了,還稱什麼侯?”
“是啊,值得懷疑。”
“聽這麼一說,我陳二狗都有點懷疑了。”
眾士子竊竊私語,皆看向魯肅,魯肅略微有些憤怒,努力壓制。
“孔明先生,我主剛剛經歷合肥之戰,與曹cāo麾下大將徐晃殊死大戰,雖然落敗,不失英雄,孔明先生轉眼就顛倒黑白,說我主背漢,豈不是寒天下忠臣之心?”
“小戰不足以論大略。”諸葛亮搖著鵝毛扇道:“亮試舉三例,請子敬先生解疑。
第一,當初荊益叛亂,曹賊立刻命張遼動於宛城,試圖染指荊襄,奪蜀候根基,面對此難,我主與曹賊在關中糾纏,而吳侯在做什麼?派了周瑜偷渡江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