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了很多的東西到滄州這邊,弄出去的東西也不少。這些動作也不知道李二那個探子有沒有注意到,李寬打定主意以後要更加小心。
且不管這些,李寬再一次將眼光瞄向那片遼闊的海洋,在那裡有著取之不竭的寶藏,這些守著大海還吃不飽的滄州百姓在李寬眼中就是捧著金飯碗卻在沿街乞討的人,實在是可憐的很,在這海邊上不知道曬海鹽麼?什麼這個時代應該也有海鹽出產了啊,在內陸地區還存在井鹽,湖鹽這些鹽。只是其中海鹽才是產量最大的,也是最容易的,那些湖鹽,井鹽這些東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畢竟內陸多是淡水居多,哪裡有大海這樣的滿滿的都是可以曬鹽的水?井鹽甚至還是用鍋子熬煮才能製作出來的。
李寬雖然透過系統兌換知道了海鹽是曬出來的,可是他卻不知道海鹽到底是怎樣曬出來的曬場有什麼要求,這沙灘上能不能行?不過這卻不過是一點小小的阻撓,因為這些他雖然不知道,可是卻也不需要他去解決,因為他將這些問題全都丟給了滄州的那幫官員還有工部來的大匠們,他只要抓住大方向就成,要是事事親躬,那還不把他給累死了?再加上那些不能和別人說出來的只能自己去做的事情,雖然他現在的身板可謂是大唐之最,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所以該放手的,李寬是一點都不會去留念,反正不管怎麼做,做好了是領導有方,做不好是落實不到位,急於求成什麼的,這些就讓那幫人去煩心好了。
於是在大海邊上,造船廠建起來了,一艘艘的大小船隻從這裡被製造了出來,無數的原木被大船從遙遠的南方運來,在這裡變成了一艘艘的船隻,無數的糧食,蔬菜被運了過來,換成了一袋袋的食鹽被運走。
夏日的海風,從大海上吹來,帶來了充沛的降水,同樣也使得這片土地上無數需要雨水滋潤的樹木莊稼得以存活,雖然很多人已經接受了大海上捕魚的生活,甚至有些有非同尋常的遠見的百姓自家已經建起了一座小小的曬場,準備跟著那官府的腳步自己曬鹽了。可是還是免不了俗的要在地裡種些什麼才會安心。所以這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還是有百姓在種地,他們現在種地不求能夠收穫都少,只是為了種出糧食能夠繳上朝廷的稅收。因為他們也知道原本滄州這個地方稅收就是一個大難題,在大唐這麼多的州府之中定然是在最後的那一列,這要是自己這些人不種地了,那麼稅收將會更少,這個時代朝廷並未徵收漁稅也就是說,打漁不交稅,這讓他們感到非常的愧疚,因為他們現在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全都是依仗著官府才有的,這個時候自然是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
長風萬里,天空之上風輕雲淡,澄澈的藍天,就像是一塊湛藍的綢布,籠罩著整片大海,在這片藍天碧海之上,一艘艘的帆船正在駛出港口,千帆競發,向著那一片湛藍駛去,投入了這片大海的懷抱之中,漁民們在漁船上面悠閒的閒談著,不時傳出爽朗的歡笑,他們的笑容掛在臉上,甜在心裡,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盛世的降臨。他們相信按照現在的這種情況,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不會再為了寒冷和飢餓而煩惱。
海風徐來,吹動船上的風帆,藉著風勢,漁船越行越遠,在岸邊上漸漸地只見到一個個小小的黑影了,這就成了這段時間以來滄州海邊最常見到的場景,甚至會一直延續下去,一代代的傳承,直到千秋萬載。(未完待續。。)
第十章 生子當若
站在海邊上,看著在陽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李寬神色肅穆:“這裡,就是大唐的地方!”他喃喃地自語道,沒有人知道他其實在心中選過很多地方作為發展的根據地,但是最後還是選擇了滄州。因為在別的適合的地方都有著人在盤踞,南方的廣州,馮氏在那裡經營了數十載,數代人的經營使得那裡基本上是他們的天下,要不是馮氏這一代的家主馮盎在當初李唐初建的時候立場堅定的支援,沒有像其餘的反王煙塵那樣高舉義旗,才讓李二當初只在中原地區征戰殺伐,而且這位在事後被李淵封為吳國公,上柱國的馮氏當家人,雄才大略,心懷天下。
當然這也是因為馮氏的家訓,馮盎其人為高涼太守馮寶與譙國夫人冼夫人之孫,石龍太守馮僕之子,少時有謀略,英勇善戰,初以祖輩功勳而任宋康縣令。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時,馮盎率軍擊敗叛軍,因功授任高州刺史。馮盎平定潮州、成州等五州僚人叛亂時,因功授任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後隨前隋煬帝出征遼東,因功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隋亡之後,他非常果決的退回了廣州,並且在之後的幾年時間之中打下了馮家的碩大基業,馮氏成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