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一夕成功是不可能的。每一個奮發向上的人在成功之前都曾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我們需要試驗、耐心和堅持,才能汲取經驗,得到成功。不管你是學習操作機器、推銷貨品、談判交易或激勵他人,都要經過這段過程。雖說成功能引發成功,失敗卻未必招致失敗。
有人說,失敗等於是一種浪費。如果繼續讓失敗的情緒積聚在內心之中干擾、腐蝕,那的確是一種浪費。可是,農夫利用牲畜的排洩和植物的枯枝敗葉作肥料,滋養作物。人類又何嘗不能利用失敗作為天然肥料,來灌溉播種成功種子的土地?
享受工作樂趣,便是瞻望未來的成功,遺忘過去的失敗。把錯誤和失敗當作是學習的方法,然後就將它們逐出腦外。
討厭自己職務的人,做法往往恰好相反。他們回想過去的失敗,忘卻往日所有的成就,以至摧毀自信心。他們不但記住失敗的情景,還情緒化地將它深植在心中。從未成功的人總是為每一次失敗自責不已。另一方面,雖會遭遇挫敗但仍喜愛工作的人卻能瞭解過去犯了多少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從每一次失敗中汲取教訓,以致在下一次能有較好的表現。
我們應將失敗不利因素當作修正方向、再度瞄準目標的工具,僅此而已。
化失敗為動力的方法是:
1。誠懇而客觀地審視周遭情勢。不要歸咎別人,而應反求諸己。
2。分析失敗的過程和原因。重擬計劃,採取必要措施,以求改正。
3。在重作嘗試之前,想象自己圓滿地處理工作或妥善地應付客戶的情景。
4。把足以打擊自信心的失敗記憶一一埋藏起來。它們現在已經變成你未來成功的肥料了。
5。重新出發。
你可能必須再三試行這五種步驟,然後才能如願達成目標。重要的是每嘗試一次,你就能夠增加一次收穫,並向目標更加進一步。
坦然接受批評不是易事。我們都怕出錯,自小師長便教導我們犯錯是不好的事,會使我們失去親朋的疼愛。但是我們可以學著行動不受情緒左右。
受到批評,不必感到失望、不平或憤怒,而應把精力用來研製一項明確的計劃,以平息批評,重新起步。與有關的人共同研究你的計劃,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彼此抱怨,應該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又太勇於自責了。我們會說:“這都是我的錯。”“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如果是我們的錯,自責倒也無妨,但明明不是我們的錯而強要自責,便有危險。喜歡自責的人內心常有“我是笨蛋,我是失敗者”的想法。這麼一來,下次你又會犯同樣的錯誤。或是你誤信自己的確是笨蛋,而根本不再嘗試了。奇怪的是,我們的確能安於失敗。不動腦筋的自憐要比絞盡腦汁分析自己,籌思下次如何成功來得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如你不願從錯誤中學習,你便會千方百計地掩飾錯誤。隱藏的錯誤會成為你工作上的毒瘤,甚至危害到你的人際關係和公司本身(尤其如果你是主管人員的話),掩飾錯誤就像掩飾癌症的徵狀一樣,將導致整個機構的瓦解。你如果有責任心,就應勇於認錯。你應該對自己這麼說:“我的能力不僅於此,下次我會表現得更好。”或“我沒考慮到空虛因素,以後我就知道該注意這件事了。”
這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的涵義。
逆境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只有一個:不恰當地歸咎自己。
你若開始以失敗者自居,便會真的成為失敗者。“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真的成為怎樣的人。”這句格言在此處同樣適用。
自認不善與人溝通的年輕經理,將會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激勵部屬,進而更相信自己確實有此缺點。一位總經理的助理小姐,始終難以忘懷自己在高中時代的舞會中老是坐冷板凳,結果她現在也老是覺得,自己在工作上人緣很差。這些人都是自取其敗,他們下意識的行為嚇走了別人,倨傲自大甚至蘊含敵意的態度讓別人倍感威脅。其他諸如業務員、商人、醫生、律師等各行各業的人,若沒有健全的自尊心,都會面臨相同的下場。實際經驗似乎“證明”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正因有此客觀的“證明”,他們很難察覺自己的毛病出在對自己錯誤的評價上。
對於運動員的競技而言,比賽完了就是結束了——有人贏,有人輸。比賽不能重來,可是在工作上,永遠有第二次機會。套用奧哈拉的話說:“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明天永遠有另一個成功的機會。
即使你徹底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