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以上兩個系統都是以包括可見光在內的電磁波作為廣播媒介。現在 知道,這是星際通訊中最原始的手段,被稱為“太空狼煙”。由於電磁波在 太空的高衰減性和高崎變性,廣播的範圍十分有限。

在威懾建立時,人類已經初步掌握了引力波和中微子的接收技術,只 缺少發射和調製技術。人類要求三體世界傳送的第一批技術資訊就是關 於這方面的;這使地球世界迅速掌握了中微子和引力波通訊技術。築然 與量子通訊相比,這兩項技術仍然落後,引力波和中微子的傳輸速度都限 制在光速,但與電磁波通訊相比已經高了一個層次。

這兩種傳遞媒介都具有極低的衰減,因而具有極遠的極遠的傳送距距。特 別是中微子,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作用,理論上一來經過調製的中微 子,可以把資訊傳到已知的宇宙盡頭,所產生的哀減和崎變也不彩響你資訊 的閱讀。但中微子束只能定向發射,弓!力波卻可以向宇宙的所有方向進行廣播,於是,引力波成為黑昭森林威懾的主要手段。 引力波發射的巷本原理是其有極高質量密度的長弦的振動,最理想 的發射天線是黑洞。可用大量微型黑洞連成一條長鏈。在振動中發射引力 波。但這個技術即使三體文明也做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簡併態 物質構成振動弦。這種超密度弦的直徑僅有幾奈米,只佔天線整體的極 小一部分,體積巨大的天線大部分只是用來支撐和包裹這種超密弦的材抖。所以天線總質量並不太大。 構成振動弦的簡併態物質原本在白矮星和中子星內部存在,放在常規環境中會發生衰變,變成普通元素。目前人類能夠製造的振動弦半衰 期是五十年左右,半衰期一到,天線就完全失效,所以引力波天線的壽命 是半個世紀,到時需要更換。

引力波威懾第一階段的主要戰略思想是確保威懾,計劃建造一百個 引力波發射臺,部署在各大洲的不同位裡。但引力波通訊有一個缺陷:發 裝置無法小型化。引力波天線體積巨大結構複雜,建設成本高昂,最終 只建造了二十三臺引力波發射器。但使得“確保威懾”思想被否定的還是 另一個事件。

威懾建立後,地球三體組織逐漸消失,但另一類與之相反的極端組 織——信奉人類中心論,主張徹底消滅三體世界——卻發展起來。“地球之子”就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個。威懾紀元 6 年,“地球之子”對設在南 極大陸的一個引力波發射臺發動襲擊,企圖奪取發射器,進而掌握威懾控 制權。“地球之子”出動三百多名武裝人員。使用了包括小型次聲核彈在 內的先進武器,加上該組織在發射臺內部潛伏的內應,襲擊險些得手。如 果不是守衛部隊及時炸燬了發射天線,後果不堪設想。

“地球之子”事件在兩個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人們意識到引力波發封器是一個何等危險的東西。三體世界也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使得—————————————— 1一種高密度的物質狀態。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禁止不同的組成杜子佔據同一量子態 。因此,減少體積就會迫使粒子進入高能態,從而產生巨大的簡併壓力。簡併態物質包括電子簡 並態、中子簡併態等。

地球在對引力波技術傳播嚴加控制的同時,很快把已建成的二十三個發 射臺縮減為四個,其中三個分別位於亞洲、北美和歐洲,剩下的一個魷是 太空中的。‘萬有引力“號飛船。

所有發射器的啟動均採用正觸發,環太陽核彈鏈採用的負觸發方式 已沒有意義,因為現在的情況與羅輯單槍匹馬建立威懾時已大不相同,一 旦執劍人被消滅,別的人或機構可以接過威懾控制權。

最初,龐大的引力波天線只能在地面建造。但隨著技術的進步 建立十二年後,三架發射天線和相關裝置都移到地層深處。然而人們清 楚,幾十千米厚的地層對發射臺和控制中心提供的保護,主要是針時來自 人類自身的威脅,對於三體世界可能發動的攻擊則意義不大。

對於用強互作用力構造的水滴,掩護引力波發射器的幾十千米地層 如同液體一樣,可以輕易穿透。

威懾建立後,航向太陽系的三體艦隊全部轉向,這是可以用人類的觀 測技術證實的。人們最關心的,是已經到達太陽系的十個水滴——強互作用力宇宙探測器的去向。三體世界堅持在太陽系留下四個水滴,理由 是引力波發射器有可能被人類極端勢力劫持,這種情況一旦發生,三體世 界應該有能力採取措施保衛兩個世界的安全。地球當局勉強同意,但要 求四個水滴的位置不得超越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同時每個水滴都有 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