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處所有情報人員的名單洩露到因特網上,引起了一陣恐慌。
1995年,軍情六處總部搬到了位於倫敦維多利亞區泰晤士河畔一幢20層的大樓內辦公,對外稱“政府電信局”。這棟充滿特色的大樓由建築師特利·法拉設計,它成了倫敦的主要地標之一。為了做好新建大樓的安全工作,軍情六處不惜花費巨資,把總部大樓的樓體建得就像堡壘一樣堅固無比。2001年9月21日,軍情六處的大樓遭到一枚不明炸彈的襲擊,不過大樓毫髮未損。
軍情六處的防範措施非常嚴密,據說帶張紙片都能報警。該處前工作人員湯姆林森曾因私自保留了總部的詳細結構圖而於1998年被開除。據他回憶,在通往主樓的過道上,有六道自動防護門,工作人員要排隊依次穿過這六道門才能到達主樓的工作間。
軍情六處一直忠於保密的傳統。近些年雖然公開了一些自己的材料,但是那只是這個神秘大樓的極微小的一部分。地面上的15層大樓只是這個總部大樓的一部分。據官方資料稱,這幢大樓在地下還有5層,那裡才是軍情六處最隱秘的地方。軍情六處最重要、最需要極度保密的各部門都在那裡工作。那裡的計算機中心就是用來監控可能的恐怖襲擊事件的。
第二章 戰的艱難歲月
丘吉爾擔任首相後,情報機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大量才華出眾和有獻身精神的年輕人,從大學、商業界、知識界紛紛應召加入秘密情報組織。值得一提的是,二戰爆發後,英國還從監獄裡釋放了不少偷竊技術高超的保險櫃撬竊犯等刑事犯罪分子,要他們為盟軍服務。其中大多數人獲准參加突擊隊,少數人參加軍情六處,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制鎖、撬保險箱和爆破。這看來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戰時對策,因為按英國招收間諜的標準來看,理想的間諜是一個出身於上等社會、有經濟收入、性格開朗的年輕人。他必須受過比一般人稍高的教育,英俊、勇敢、頑強、冷靜和客觀,一如銀幕上的“007”詹姆斯·邦德。英國的情報機構歷來都重視從牛津和劍橋這兩所世界名牌大學中招收間諜。
1939年,軍情六處內設一個專門從事破壞和顛覆活動的D處。1940年7月22日,根據丘吉爾首相的命令,新成立的特別行動處將D處接管。特別行動處的任務是在海外進行破壞活動。特別行動處由英國經濟戰爭部部長休·道爾頓博士組建,不久,弗蘭克·納爾遜爵士接替道爾頓,成為該處的總管。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軍情六處經歷了一系列的災難,不過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為同盟國戰勝法西斯軸心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1938年,德軍越過德奧邊境入侵奧地利,軍情六處駐維也納情報站長被捕,在德國蓋世太保的嚴刑拷打中,這位站長招了供,結果使軍情六處在奧地利的情報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
1939年11月9日,發生在荷蘭邊境文洛小鎮的“文洛事件”,讓軍情六處從此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情報渠道。“文洛事件”後又遇上財政困難,軍情六處一時陷入了混亂不堪的局面。
1940年5月,德國的“閃電戰”使英國不得不關閉了在歐洲的情報網,軍情六處只剩下在中立國為數不多的幾個情報站。
1942年5月,由特別行動處組織參與了暗殺納粹黨衛隊保安局局長萊因哈特·海德里希的事件,又一次引起了德國法西斯分子百倍的瘋狂報復。僅在布拉格就有1萬多人被捕,至少1300人被殺,位於布拉格附近的一座小村莊所有的男女老少無一倖免,整個村莊被夷為平地。
特別行動處值得稱讚的成績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實施的一系列欺騙行動,有力迷惑了希特勒,分散了德軍的主力,非常成功地拖住了德國精銳的裝甲部隊,延誤了他們抵達沿海地區的時間,為盟軍贏得“霸王行動”的主動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的情報機關是隨著它的海外擴張和侵略而不斷發展,並躍居世界王者地位的。但是在戰後,英國情報機關的活動,尤其是對國外的情報工作亦日趨消沉。為了彌補這一點不足,英國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合作,採取分工責任制。英國對其目前仍有較大影響的舊殖民地區仍然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情報活動,而對其他地區,則依賴於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必要的情報。
第三章 冷戰後的軍情六處
冷戰結束後,英國諜報機關這個神秘的老字號也在發生著變化。在一些諜報部門中,長期以來一直由男性獨霸天下的局面正在發生著悄悄地變化,軍情六處已經有一大批英姿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