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常用藥:黃連、山梔、銀花、連翹、大青葉清熱解毒;生地、玄參、丹皮、麥冬養陰清熱。

如有抽搐,可加全蠍、蜈蚣、殭蠶;痰多者,可加竹瀝、天竺黃、膽南星;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鬱金、菖蒲以增強豁痰透竅之力。

(三)兼證

1。心脾兩虛

心悸氣短,頭昏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黃,精神疲倦,飲食減少,大便或溏,婦女月經不調。舌苔薄白,質淡紅,脈細。治法:補益心脾。

例方:歸脾湯加減。本方益氣養血,用於心脾氣血兩虛之證。

常用藥:當歸、熟地、白芍補血養心;黨參、茯苓、黃芪、白朮益氣補血;遠志、酸棗仁養心安神;木香、香附理氣醒脾。

氣虛血少,血不養心,心動悸,脈結代,可用炙甘草湯加減;血虛陰傷,心悸,虛煩不寐,舌紅口乾,可加生地、麥冬、五味子。

2。心腎不交

心悸健忘,虛煩少寐,額紅面赤,頭暈目花,耳鳴,夢遺,腰腿痠軟,口乾。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交通心腎。

例方:交泰丸加味。本方交通心腎,用於心腎失交,陰陽失調之證。

常用藥:黃連、山梔、知母清洩心火;生地、玄參、麥冬、杞子滋陰以清熱。

心神不寧,心悸不寐,加朱茯神、磁石、龍骨、牡蠣鎮心安神;相火偏旺,加黃柏、地骨皮清洩鬱熱。

【臨證備要】

1。注意心之氣血陰陽虛弱的側重。心氣虛與心陽虛的區別:在其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兩證雖有區別,仍亦有一定的聯絡。如心氣虛日久,可發展為心陽虛;而心陽虛必兼有心氣虛的表現。故心氣虛病輕而勢緩,心陽虛則病重而勢急。心血虛與心陰虛的區別:心陰虛可包括心血虛,心血虛進一步發展耗傷心陰,可成為心陰虛。心血虛一般無熱象,常與脾虛證並見,故又稱為心脾兩虛。心陰虛大多兼有熱象,每影響肝腎之陰,而出現陰虛內熱證。故心陰虛比心血虛病情深重,累及臟腑較多。

2。注意證與證之間的轉化與合病。心繫病證除了虛實之間的轉化外,實證之痰、火、瘀,虛證之氣血陰陽虧虛,均可相互兼夾與轉化。如火盛灼津為痰,則痰火互結;痰濁久留,氣滯血瘀,則痰瘀又每互兼;心陽虛弱與水飲凌心可互為因果;心陰虛又可與痰火擾心相兼同病。氣血陰陽的不足亦常同時並見。因而在治療上應予兼顧。若氣血陰陽俱虛者,應調和陰陽,培補氣血,如炙甘草湯、十全大補湯等均可隨證選用。心血瘀阻證伴有氣滯者,適當加行氣藥;夾有痰濁者,需伍以通陽洩濁化痰之品等。

3。注意心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在辨清心繫病證的同時,還需注意心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如心脾同病,可表現為心脾氣血兩虛;心腎同病可表現為心腎陽虛、心腎陰虛、心腎不交。心火亢盛者每易引動肝火上亢,表現為心肝火旺;心血瘀阻者與肺的治節有關,可表現為心肺同病等。在選方用藥時應統籌兼顧。

4。酌配安神之品。心藏神,心病則心神不寧,故心繫病證一般可加入寧心安神之品。虛證可佐養心安神之品如酸棗仁、柏子仁、茯神等,或參入酸棗仁湯意;實證均可加入重鎮安神之品,如龍骨、牡蠣、磁石等。

5。注意心繫病的危重證候。心陽虛或陰傷及陽者,可導致心陽浮越,發生心陽欲脫之變。心血瘀阻證,若猝感寒邪,寒瘀閉阻心竅,可以驟然發生真心痛或心陽暴脫的險證。再如痰火閉心證,若病情進一步加重,則可出現內閉外脫的危候。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惡溼。脾病運化不健,則溼蘊不化,故脾病多與溼有關。

【藏象與病能】

一、主運化

所謂“運化”,是指脾有轉輸和消化吸收的功能。其具體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

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必須依賴脾的運化,將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血津液,轉輸供養全身。如《素問·厥論》說:“脾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若脾失健運,則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出現食慾不振,腹脹便溏,形體消瘦,倦怠無力等症。

2。運化水溼

又稱運化水液,指脾將水谷中多餘的水分轉輸到肺腎,透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而排洩於體外。若脾之運化失司,就會導致水液內停,形成溼、痰、飲等病理產物,甚至發生水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