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3 / 4)

之外,尚與脾、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如脾虛不運,痰濁內生;或胃熱腑實,陰津耗傷;或腎精不足,陰血虧虛等,均與痙證發生有關。

痙證的病理性質有虛實兩方面,虛為臟腑虛損,氣血津液不足,實者為邪氣壅盛。外感風、寒、溼、熱致痙者,病理性質以實為主。內傷久病、誤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質以虛為主。痙證常呈虛實夾雜,如絡脈空虛,風痰乘虛而人,橫竄經絡,氣血瘀阻,筋脈失養,為因虛致實;若邪熱熾盛,灼傷津液,經脈失養,為因實致虛。

痙證的病理變化主要在於陰虛血少,筋脈失養。外感因風、寒、溼邪壅阻經絡,氣血不運,陰血不得濡養筋脈;或熱盛傷津,陰血虧乏,筋脈失於濡養。內傷由亡血、過汗、誤治失治,或久病傷正,導致陰虧血少,筋脈失養,發為痙證。故《醫學原理·痙門》認為痙證“雖有數因不同,其於津虧血少,無以滋榮經脈則一”。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多突然起病,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其證候特徵。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譫語等意識障礙。

3。發病前多有外感或內傷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痙證與癰證

癰證為發作性的神志異常的疾病,起病突然,可片刻緩解。其大發作的特點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多有既往發作病史。痙證的抽搐、痙攣發作多呈持續性,不經治療難以自行恢復,且多有發熱、頭痛等伴發症狀。

2。痙證與中風

中風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不經昏僕,而表現為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強語謇為主要特點。痙證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無偏癱症狀為臨床特點。

3。痙證與顫證

顫證是一種慢性疾病過程,以頭頸、手足不自主顫動、振搖為主要症狀,手足顫抖動作幅度小,頻率較快,多呈持續性,無發熱、神昏等症狀。痙證肢體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續性,有時伴短陣性間歇,手足屈伸牽引,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兩目上視、神昏等症狀。

4。痙證與破傷風

破傷風古稱“金瘡痙”,現屬外科疾病範疇。因金瘡破傷,傷口不潔,感受風毒之邪致痙,發痙多始於頭面部,肌肉痙攣,口噤,苦笑面容,逐漸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瘡破傷、傷口不潔病史,可與痙證鑑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外感與內傷

首先要根據痙證的特徵,確定病人是屬於外感致痙還是內傷致痙。外感致痙多有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內傷發痙則多無惡寒、發熱。

2。辨實證與虛證

實證表現為頸項強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較大,由外感或瘀血、痰濁所致。虛證表現為手足蠕動,或抽搐時休時止,神疲倦怠,由內傷氣血陰津不足所致。

二、治療原則

痙證治療原則為急則舒筋解痙以治其標,緩則養血滋陰以治其本。感受風、寒、溼、熱之邪而致痙者,祛風散寒,清熱祛溼,擇而用之。肝經熱盛者,治以清肝潛陽,息風鎮痙;陽明熱盛者,治以清洩胃熱,存陰止痙;瘀血內阻而致痙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痙;痰濁阻滯而致痙者,治以祛風豁痰,息風鎮痙。津傷血少在痙證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養營陰是痙證的重要治療方法。

此外,各個證候之間,可以錯雜出現,例如熱邪中夾痰濁,氣血虧虛又感外邪等,應明辨虛實,標本兼顧,有常有變,靈活運用。

三、證治分類

1。邪壅經絡證

症狀: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

證機概要:風寒溼邪侵於肌表,壅滯經絡。

治法:祛風散寒,燥溼和營。

代表方:羌活勝溼湯加減。本方有祛風、散寒、燥溼、解肌和營作用,適用於風寒溼邪阻滯經脈,四肢抽搐,頭痛項強者。

常用藥:羌活、獨活、防風、藁本、川芎、蔓荊子祛風勝溼,散寒通絡;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營,緩急止痙。

若寒邪較甚,項背強急,肢痛拘攣,無汗,病屬剛痙,治宜解肌發汗,以葛根湯為主方,葛根、麻黃、桂枝、生薑溫經散寒,解肌止痙,芍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