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1 / 4)

5。陽氣虛衰證

症狀:頭搖肢顫,筋脈拘攣,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懶言,動則氣短,自汗,小便清長或自遺,大便溏,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證機概要:陽氣虛衰,溫煦失職,筋脈不用。

治法:補腎助陽,溫煦筋脈。

代表方:地黃飲子加減。本方補腎助陽填精,溫煦筋脈,適用於腎陽衰微,筋脈拘攣,顫抖不止者。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天益腎溫陽;山萸肉、熟地黃補腎填精;黨參、白朮、茯苓、生薑補氣健膊,祛痰除溼;白芍、甘草緩急止顫。

大便稀溏者,加乾薑、肉豆蔻溫中健脾;心悸者,加遠志、柏子仁養心安神;神疲乏力者,加黃芪、黃精益氣健脾;小便自遺者,加益智仁、桑螵蛸暖腎縮尿。

【預後轉歸】

本病年齡尚輕、病情輕淺者,運用中醫治療能緩解症狀,延緩自然加重過程,保持良好生活質量。若病情較重,逐漸進展,全身僵硬,活動困難,甚者痴呆,終至不能起床,預後不良。

【預防調護】

預防顫證應起居有節,保持心情舒暢,勞逸適度,節制房事,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暴飲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風、顱腦損傷對預防顫證發生有重要意義。

顫證病人應注意加強肢體功能鍛鍊,可選練太極拳、五禽戲、內養功等。對患者進行語言、進食、行走及各種日常生活訓練和指導。病室應保持安靜,通風好。對臥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幫助患者翻身,經常進行肢體按摩,以防發生褥瘡。

【臨證備要】

1。顫證外在表現在筋脈,其病本在肝、脾、腎。肝風內動,筋脈失養是其基本病機。肝藏血主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腎藏精生髓,肝、脾、腎虧損,則陰精不足,筋脈失養而致肢體震顫,因此,養肝健脾益腎是治本之法。痰濁瘀血阻滯經脈,氣血不暢,筋脈失養者,據“血行風自滅”之理,臨證當用養血活血、化痰祛瘀通脈之品,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2。顫證屬“風病”範疇,臨床對各證型的治療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配合息風之法,而清熱、平肝、滋陰、潛陽等也常與息風相伍,常用的藥物有鉤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全蠍、蜈蚣、白殭蠶等。其中蟲類藥不但息風定顫,且有搜風通絡之功。正如葉天士所言:“久病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通逐邪。”運用蟲類藥物,以焙研為末吞服為佳,人煎劑效遜。臨床證明,羚羊角粉在顫證的治療上有肯定的療效,久顫不愈者可配合應用,但其價格較貴,臨證可用山羊角代替。

3。年高病久,治宜緩圖。因老年體衰,臟腑氣血失調,病理變化複雜,往往難以迅速收效,欲過分求速反易招致諸多變證,故治療只宜緩緩圖之,慎用耗傷氣血陰陽等攻伐之品,可酌用填精補髓之品,如能減輕症狀,控制發展,則應堅持治療。

【醫案舉隅】

許某,男,51歲。

主訴:1968年起發現右上肢震顫,漸進發展為四肢震顫。

診查:入院時查四肢震顫幅度大,程度重,肌張力增高,呈鉛管樣強直,書寫困難,始動時間為3。3秒,拐彎時間3秒,兼有頭暈,腰痠。舌質暗,舌苔薄白,脈弦數。

辨證:肝腎不足,血瘀風動。治法:培補肝腎,活血息風。

處方:何首烏15g,生地15g,玄參10g,鉤藤15g,白蒺藜10g,生牡蠣30g(先煎),丹參15g,赤芍10g,杜仲10g,珍珠粉0。3g(分衝)。

經服藥10天出院,震顫幅度明顯減輕,右手為中等度,左手為輕度,肌張力增高程度也減輕,始動時間為1。25秒,拐彎時間2。2秒,寫字情況較前好轉,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治療前後肌電圖和腦電圖對比:治療前肌電圖可見明顯群放電位,治療後群放電位明顯減少。治療前腦電圖α波指數為46%,前後對照α波指數有明顯提高。療效顯著進步而出院。

按:患者年逾五旬,正氣虧虛,肝腎不足。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筋骨痿軟;腎為作強之官,主司技巧,腎虧技巧不能,作強失司,故見肢體不自主震顫,且伴有頭暈、腰痠、舌暗等症。治用培補肝腎、活血息風之法,選用何首烏、生地、玄參、白蒺藜平肝息風、培補肝腎,丹參、赤芍活血息風。

(彭建中編著。中國古今醫案精粹選評。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