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1 / 4)

常用藥:瓜蔞、薤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膽南星燥溼化痰;竹茹清化痰熱;人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石菖蒲、陳皮、枳實理氣寬胸。

痰濁鬱而化熱者,用黃連溫膽湯加鬱金。如痰熱者,加海浮石、海蛤殼、黑山梔、天竺黃、竹瀝;大便乾結,加桃仁、番瀉葉、大黃。

痰濁與瘀血往往同時並見,因此通陽豁痰、活血化瘀、寬胸理氣、溫通散寒經常並用,但必須根據病理因素偏重而有所側重。

4。寒凝心脈證

症狀:猝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證機概要: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痺阻,心陽不振。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代表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兩方皆能辛溫散寒,助陽通脈。前方重在通陽理氣,用於胸痺陰寒證,見心中痞滿,胸悶氣短者;後方以溫經散寒為主,用於血虛寒厥證,見胸痛如絞,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脈沉細者。

常用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薤白、瓜蔞化痰通陽行氣止痛;當歸、芍藥養血活血;枳實、厚朴理氣通脈;大棗養脾和營。

陰寒極盛之胸痺重症,表現胸痛劇烈,痛無休止,伴身寒肢冷,氣短喘息,脈沉緊或沉微者,予烏頭赤石脂丸加蓽茇、高良薑、細辛等。若痛劇而四肢不溫,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化蘇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

5。氣陰兩虛證

症狀: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心煩口乾,大便微結,面色咣白,易汗出,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證機概要: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代表方:生脈散合人參養榮湯加減。兩者皆能補益心氣。前方長於益心氣,斂心陰,適用於心氣不足,心陰虧耗者;後方補氣養血,安神寧心,適用於胸悶氣短,頭昏神疲等症。

常用藥:人參、黃芪、炙甘草大補元氣,通經利脈;肉桂溫通心陽;麥冬、玉竹滋養心陰;五味子收斂心氣;丹參、當歸養血活血。

兼有氣滯血瘀者,可力川芎、鬱金;兼見痰濁之象者,加茯苓、白朮、白蔻仁以健脾化痰;兼見納呆、失眠等心脾兩虛者,加茯苓、茯神、遠志、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

6。心腎陰虛證

症狀:心痛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痠膝軟,頭暈耳鳴,口乾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

證機概要: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血脈不暢。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和絡。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加減。兩方均為滋陰養心之劑。天王補心丹以養心安神為主,治療心腎兩虛,陰虛血少者;炙甘草湯以養陰復脈見長,主要用於氣陰兩虛,心動悸,脈結代之症。

常用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滋水養陰,以降虛火;人參、炙甘草、茯苓益助心氣;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交通心腎,養心安神;丹參、當歸身、芍藥、阿膠滋養心血而通心脈。

陰不斂陽,虛火內擾心神,虛煩不寐,舌尖紅少津者,可用酸棗仁湯;若兼見風陽上擾,加用珍珠母、靈磁石、石決明、琥珀等。若不效,再予黃連阿膠湯。若心腎陰虛,兼見頭暈目眩,腰痠膝軟,遺精盜汗,心悸不寧,口燥咽乾,用左歸飲。

7。心腎陽虛證

症狀: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更甚,自汗,面色咣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證機概要: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痺阻,血行瘀滯。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代表方: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兩方均能補益陽氣,前方大補元氣,溫補心陽,後方溫腎助陽,補益精氣。

常用藥: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補真陽;肉桂振奮心陽;炙甘草益氣復脈;熟地、山萸肉、仙靈脾、補骨脂溫養腎氣。

伴有寒凝血瘀標實症狀者適當兼顧。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飲上凌心肺,症見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加黃芪、漢防己、豬苓、車前子。若陽虛欲脫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參湯,或參附註射液40~60ml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