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4 / 4)

肝風內動,故四肢抽筋;肝陽上擾,故頭暈目糊;痰濁內蒙,故突然昏倒;舌苔膩,脈弦滑,提示肝旺而痰濁壅盛。方用珍珠母、生鐵落、白蒺藜、決明子平肝潛陽;蠍蜈片息風鎮痙;南星、菖蒲化痰開竅;夜交藤養心安神。明確病因病理,立法處方相宜,終能獲效。

(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醫案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古代文獻精選】

《衛生寶鑑·厥逆》:“病患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此是將有好汗。”“雜病厥冷,手足冷或身微熱,脈皆沉細微弱而煩躁者,治用四逆湯加蔥白。”

《景嶽全書·厥逆》:“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血脫者如大崩、大吐或產血盡脫,則氣亦隨之而脫,故致猝僕暴死。……血逆者,即經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謂。”

《證治匯補·厥門》:“人身氣血,灌注經脈,刻刻流行,綿綿不絕,凡一晝夜,當五十營於身,或外因六淫,內因七情,氣血痰食皆能阻遏營運之機,致陰陽二氣不相接續,而厥作焉。”

第四節不寐

不寐亦稱失眠,是由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

不寐在《內經》稱為“不得臥”、“目不瞑”,認為是邪氣客於臟腑,衛氣行於陽而不入陰所得。《素問·逆調論》記載有“胃不和則臥不安”,後世醫家引申為凡脾胃不和,痰溼食滯內擾,以致寐寢不安者均屬於此。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指出少陰病熱化傷陰後陰虛火旺之不寐證。《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雲:“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指出肝血不足虛熱煩躁的不寐證。明·張景嶽《景嶽全書·雜證謨》指出:“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