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3 / 4)

中鉤蟲匿伏,蠶食血氣,以致血虛不華於色,其表現為面部腫脹色黃,肌膚色黃帶白,而目睛如故;黃疸則由氣血之敗,血不華色使然。《雜病源流犀燭·諸疸源流》對此有詳細論述:“黃胖宿病也,與黃疸暴病不同。蓋黃疸眼目皆黃,無腫狀;黃胖多腫,色黃中帶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雖病根都發於脾,然黃疸則由脾經溼熱鬱蒸而成,黃胖則溼熱未甚,多蟲與食積所致,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土糞之類。”頗具參考價值。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黃疸的辨證,應以陰陽為綱。陽黃以溼熱疫毒為主,其中有熱重於溼、溼重於熱、膽腑鬱熱與疫毒熾盛的不同;陰黃以脾虛寒溼為主,注意有無血瘀。

1。辨陽黃與陰黃

陽黃多由溼熱之邪所致,發病急,病程短,其黃色澤鮮明如橘,伴發熱,口乾苦,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急黃為陽黃之重症,由疫毒引發,熱毒熾盛,營血耗傷,病情急驟,疸色如金,兼見神昏譫語、發斑、壯熱煩渴、出血等危象,舌質紅絳,脈弦細數或洪大等。陰黃由脾胃虛寒、寒溼內阻,或肝鬱血瘀所致,病程長,病勢緩,其色雖黃,但色澤晦暗,伴脘腹痞悶,畏寒神疲,氣短乏力,納食減少,舌淡白,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或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2。辨陽黃之溼熱輕重

陽黃雖由溼熱所致,然有偏重於熱、偏重於溼之分,故於陽黃證中應再辨溼、熱之孰重孰輕。熱重於溼者,身目俱黃,色澤鮮明,發熱口渴,大便燥結,舌苔黃膩,脈弦數;溼重於熱者,色澤不如熱甚者鮮明,頭身困重,胸滿脘痞,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

二、治療原則

黃疸的治療大法,主要為化溼邪,利小便。化溼可以退黃,如屬溼熱,當清熱化溼,必要時還應通利腑氣,以使溼熱下洩;如屬寒溼,應予健脾溫化。利小便,主要是透過淡滲利溼,達到退黃的目的。正如《金匱要略》所說:“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陽黃證以清熱利溼為主,通利二便是驅逐體內溼邪的主要途徑,無論溼熱之輕重,苦寒攻下法的應用均有利於黃疸的消退,但須中病即止,以防損傷脾陽。至於急黃熱毒熾盛,邪人心營者,又當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主。陰黃脾虛溼滯者,治以健脾養血,利溼退黃。黃疸中末期的治療應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以防黃疸轉生積聚、鼓脹,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三、證治分類

(一)陽黃

1。熱重於溼證

症狀: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或見心中懊儂,腹部脹悶,脅痛,口乾而苦,噁心嘔吐,小便短少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弦數。

證機概要:溼熱燻蒸,困遏脾胃,壅滯肝膽,膽汁泛溢。

治法:清熱通腑,利溼退黃。

代表方:茵陳蒿湯加減。本方有清熱通腑、利溼退黃的作用,是治療溼熱黃疸的主方。

常用藥:茵陳蒿為清熱利溼退黃之要藥;梔子苦寒以清利三焦之熱,大黃通導陽明之積,使溼熱從大小便而去。

若溼熱較盛,可加茯苓、滑石、車前草利溼清熱,使邪從小便而去;若熱毒內蘊,可加黃柏、連翹、垂盆草、蒲公英、虎杖、土茯苓、田基黃等以清熱解毒;如脅痛較甚,可加柴胡、鬱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氣止痛;如心中懊儂,可加黃連、龍膽草清熱除煩;如噁心嘔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嘔;若有砂石內阻者,加金錢草、雞內金、鬱金以化滯消石,使膽道通暢而黃退。

2。溼重於熱證

症狀:身目俱黃,黃色不及前者鮮明,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或大便溏垢,舌質紅,舌苔厚膩微黃,脈象濡數或濡緩。

證機概要:溼遏熱伏,困阻中焦,膽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溼化濁運脾,佐以清熱。

代表方: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二方比較,前者作用在於利溼退黃,使溼從小便中去;後者作用在於利溼化濁,清熱解毒,是溼熱並治的方劑。

常用藥:藿香、白蔻仁、陳皮芳香化濁,行氣悅脾;茵陳蒿、車前子、茯苓、薏苡仁、黃芩、連翹利溼清熱退黃。

如溼阻氣機,胸腹痞脹,嘔惡納差等症較著,可加入蒼朮、厚朴、半夏,以健脾燥溼,行氣和胃。

本證溼重於熱,溼為陰邪,黏膩難解,治法當以利溼化濁運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