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它們卻都有著一個絕對一致的理想——建立一個強大的專制法國。
這個理想完全是由法蘭西民族的精神結構決定的,因為凡是那個革命時代的人,無一不飽受拉丁文學的薰陶,他們從心底裡崇拜古老的羅馬共和國,幻想著採用它的法律、它的權標、它的制度。然而法國最終沒有成為羅馬,因為後者是處在一個有著強大的歷史意義的帝國的統治之下。
在另一些民族中,在相同的名稱下會看到一些完全相反的理想。
比如說,在南美洲的許多民族中,都存在著大量名目不一的政黨,這裡面有農工黨、小農黨、天主教民主黨、人民解放陣線,它們之中的任何一個,都打出了民族解放、民族獨立的旗號,然而在這旗號下面,卻有著種種不同的政治主張。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了,無論是給那些意見所起的名稱,還是其騙人的用法,都不會改變事物的本質。
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研究古代的信念在其表面變化背後有什麼東西支撐著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意見中找出受普遍信念和種族特性決定的成分。
(3…U…W…W)意見的迴圈過程
人們普遍認為,群眾經常隨意改變他們的政治或宗教信念。但是隻要我們做一下深入探討,就知道這是完全錯誤的。
群眾的意見確實會改變,但那只是暫時的現象。
一切歷史,無論是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文學的歷史,似乎都證明了事情就是如此。
作為例證,讓我們來看看法國曆史上非常短暫的一個時期,看一下在1790到1820年這30年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這一代人的時間裡,原本忠心擁戴波旁王室的群眾,忽然在一夜之間由保皇派變成了最堅定的革命派。當拿破崙出現之後,他們又開始追隨他,妄圖將法蘭西的旗幟遍插歐非兩洲,從而成為了極端的帝國主義者。最後又隨著拿破崙的垮臺,重新變回了君主制的支持者。
在宗教問題上,法國民眾在這段時間從天主教倒向了無神論,將上帝拋棄得一乾二淨。隨著科學上不可解釋的事情逐漸增多,他們又倒向自然神論,進行著原始的自然崇拜,而最後又回到了最堅定的天主教立場。
這樣的變化不只發生在群眾之中,甚至發生在他們的領導者中,就連那些最高層的議員和革命領導者也不能例外。
我們吃驚地發現,那些國民公會中的要人,曾經是國王的死敵,他們既不信上帝也不信君主,到最後竟然會變成拿破崙恭順的奴僕。而在路易十八的統治下,這些人居然又手持蠟燭虔誠地走在宗教隊伍中間。
在以後的幾十年中,群眾的意見又發生了無數次變化。即使在國際關係方面,也是這樣。
在本世紀初,那些曾經與法國發生過兩次戰爭,被法國民眾痛聲斥罵為“背信棄義英國佬”的英國人,忽然又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友好鄰邦、最值得信賴的盟國。而兩度遭到法國入侵的俄國,懷著滿意的心情看著法國人內訌不已,最後也變成了法國人的盟友。
在文學、藝術和哲學的領域,這種意見變化更為迅速。諸如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神秘主義、懷疑主義等各大流派輪番登場,生滅不息,[小說網·。。]一位昨天還受盡吹捧的藝術家或作家,可能在第二天就會被人痛加責罵。
假如我們對這些表面的變化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們會發現什麼呢?
一切與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違背的東西,都沒有持久力,就像一條分叉的逆流,最終還是會回到主河道一樣。它們只能是在暗示和傳染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暫時現象,它們匆匆成熟,又匆匆消失,就像海邊沙灘上被風吹成的沙丘。
(6)繚亂的當代形勢
目前,群體中易變的意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這裡面存在著三個不同的原因。
第一點原因,昔日的信仰正在日甚一日地失去影響力。
因此它們再也不像過去那樣,能夠形成稱雄一時的短暫意見。由於那些傳統信仰的衰落,一大堆既無歷史也無未來的偶然意見便得以百花齊放。
第二個原因,群眾的勢力在不斷增長。
由於政府的軟弱無能,群眾勢力越來越沒有制衡力量。這使得我們已有所瞭解的群體觀念的極其多變這一特點,得以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
第三個原因,由於報業最近的發展,使得它們不斷地把完全對立的意見帶到群眾面前。關於這一點,我們後面還要談到它。
由於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