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沒有考慮收入的因素,因而無法確定利率水平,於是於1937年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基礎上的IS…LM模型。從而建立了一種在儲蓄和投資、貨幣供應和貨幣需求這四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的利率與收入同時決定的理論。
根據此模型,利率的決定取決於儲蓄供給、投資需要、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四個因素,導致儲蓄投資、貨幣供求變動的因素都將影響到利率水平。這種理論的特點是一般均衡分析。該理論在比較嚴密的理論框架下,把古典理論的商品市場均衡和凱恩斯理論的貨幣市場均衡有機的統一在一起。
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是從利息的來源和實質的角度,考慮了制度因素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的利率理論,其理論核心是利率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一種轉換形式。利息的獨立化,對於真正顯示資金使用者在再生產過程中所起的能動作用有積極意義。
影響利率變化的其他因素
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經濟週期、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國際經濟政治關係等,對利率的變動均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在國家經濟不發達或非常時期,利率管制也是直接影響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管制利率的基本特徵是由政府有關部門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變動界限。由於管制利率具有高度行政干預和法律約束力量,排斥各類經濟因素對利率的直接影響,因此,儘管許多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實行管制利率,但範圍有限,且非常時期結束後就立即解除管制。相比之下,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利率主要為管制利率。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經濟貧困和資金嚴重不足,迫使政府實行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