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2 / 4)

小說:殺破唐 作者:閒來一看

我這碗飯就不香了。”

李茂又問起秦墨的傷勢,常河卿只答了聲近來有所好轉,至於怎麼個好轉法卻沒有說,李茂聽了只是一嘆。

早飯時,秦鳳棉來報,王守澄的使者已經由長安出發,預計半個月後到達幽州。

江南、淮南、荊湖,是大唐的賦稅根本,而今烽煙四起,餓殍遍野,當地百姓的死活王守澄可以不管,但長安百萬之家衣食無著,京西防軍缺衣少穿,卻著實愁殺了他。為了度過難關,王守澄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南方重要州郡建設軍鎮,譬如在鄂州建武昌軍,設節度使統帥鄂嶽境內駐軍。在潤州設鎮海軍節度使,統帥浙東駐軍。升格荊門軍為節度使,統帥荊南駐軍。

節度使之設,大大增強了南方軍事實力,各地義軍或被攻滅或被招安,時局漸漸趨向安定。各地兩稅徵收在艱難中推進,難度比歷年都大,收成比任何時候都差,但總體來說只要地方官員用命,保障長安和京西邊軍吃飯就不成問題。

為了動員地方官吏,王守澄許諾給南方各道節度使、觀察使們更大的自主權,在任期限制,幕府官員甄選聘用,招募和使用地方軍隊,處置地方財政收入等方面做出實質性讓步,逐漸向中原藩鎮看齊,作為交換,地方藩帥保證長安及京西駐軍的財賦供給。

現在的問題是,南方大量財物囤積在淮南、揚州一帶,卻無法平安轉運到關中。武寧、義成、宣武三鎮之設本是為了拱衛南北漕運安全,防備河北藩鎮的侵害。

現在三鎮實力大漲,野心漸大,已經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南方混亂,朝廷仰賴於他們,王守澄要拿真金白銀賄賂他們。

若南方安定,天下太平無事,王守澄憑什麼再拿好處賄賂他們?

三鎮節度使雖然勾心鬥角,面和心不合,但在這件事上卻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王智興、韓弘、李全忠不約而同地放任運河兩邊的饑民造反,藉此威脅朝廷的漕運,讓長安方面有求於他們,逼迫王守澄吐出更多的好處來。譬如徐州武寧軍節度使王智興就聲稱徐州經逢大災,物質匱乏,百姓造反,軍士無力進剿。

王守澄明知他在胡說八道,也恨得牙齒癢癢,卻還不得不陪上笑臉派使者到徐州撫慰,向王智興許諾了若干好處,要他勉為其難,為國效力。

王守澄不是傻瓜,不會傻到拿真金白銀去喂王智興,他許諾的好處都在未來,只有在王智興確保不動手腳,等南方兩稅平安押運到長安後,這些承諾才可能慢慢兌現。

王守澄要做聰明人,王智興又豈肯當傻瓜,自己出人出力,確保朝廷的財賦平安過境,到時候王守澄翻臉不認人怎麼辦,自己還能發兵把東西搶了不成?縱兵搶掠朝廷賦稅等同造反,真那麼幹,就是授人以柄,屆時不要說周遭的那些覬覦的虎狼,便是自己的臥榻之旁怕也有人要站出來捅自己一刀。

李唐的江山搖搖欲墜,但只要它還沒正式開始崩塌,就還姓李,絕不是自己一個外姓藩帥可以覬覦的。

事到如今,再跟王守澄翻臉顯得自己理虧,誠心幫著他幹又恐被騙,王智興便聽從軍師的建議起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朝廷的稅賦從自家地面過境,過就過吧,那是轉運使的事,與我何干,至於地方的流民盜匪,我該剿的剿,保境安民本來就是地方藩帥的責任嗎,至於能不能剿的乾淨誰也不敢打包票。受災太重,流民太多,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李全忠、韓弘這回和王智興又穿了一條褲子,二人一面應承王守澄加緊剿滅境內盜匪,一面卻對漕運之事高高掛起,躲的遠遠的,邊都不沾。

自揚州到長安,千里漕運並不穩當,這是王守澄的基本判斷,沿途藩鎮誇大流民勢大固然有推脫責任,訛詐朝廷的心理,但不可否認的是危及漕運的小股流民的確存在,且數量極其龐大。

中原跟南方不同,藩鎮軍力強大,境內成氣候的流民武裝幾無立足之地,但小股流民盜匪卻是多如牛毛,這些盜匪打不了重兵防守的城鎮,轉而搶掠鄉間。

當政者對此不屑一顧,一則,他們不能威脅自己的統治;二來,打的鄉下土豪劣紳不得安寧,他們才會攜帶財富湧進城市,這一頭頭肥壯的豬進了城,有的是辦法炮製他們。得利者自然還是老爺們。

能保證南方兩稅轉運千里平安到達長安的,放眼天下只有船幫一家。船幫黑白兩道通吃,且人多勢眾,勢力龐大,足以應對小股流寇的襲擾。

這就是王守澄遣使來幽州的目的,船幫的幕後大靠山正是李茂,沒有他發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