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3 / 4)

小說:殺破唐 作者:閒來一看

為名,要求渤海出兵攻取遼東城,維護遼東商業秩序。最新章節全文閱讀

仙州大將不敢自專,上報扶余府,扶余府又報渤海國王,渤海國王大嵩璘請秦墨到中京相見,既然見到了真佛,秦墨也就不再隱瞞自己的身份,他拿出李茂的書信,求與渤海國結盟,共抗新羅國和新羅國的傀儡遼東城薛青裹。

大嵩璘顧左右而言他,敷衍了秦墨一通,下旨司賓司設國宴款待,以重臣勳老作陪。卻召宣詔、中臺、政堂三省長官至旬陽殿,拿出李茂的定盟書信傳示左右,哈哈大笑,道:“死到臨頭了,竟然還生此妄想……哈哈哈,大唐無人,大唐果然無人了。”

左相高怒龍出班奏道:“而今契丹正與六部室韋交戰於遼水之上,扶余府軍馬三年未曾更戌,正當藉此良機更換戍卒,以定軍心。”

大嵩璘捻鬚笑道:“左相讓寡人撤軍,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渤海國有常備軍約三萬,屯重兵於西部的扶余府,以警戒滲入遼東的契丹,自耶律德隆部被驅逐出遼東後,這支駐軍就失去了目標。

高怒龍主張撤軍的目的,表面上是體恤將士們的戍邊之苦,以做安撫,實際卻是解除新羅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放手與李茂一搏。

在此之前,渤海國曾多次商議遼東局勢,認為李茂與新羅一戰的結果必是李茂失敗,新羅和他們的傀儡遼東城薛青裹將佔據整個遼東,這勢必引起大唐幽州節的不安,和契丹人的猜忌,如此一來,新羅人將陷入群虎環伺的窘境。

到那時候渤海國與新羅國的實力對比將發生有利於渤海國的大逆轉。

自大欽茂死後渤海國陷入長年戰亂,國勢積貧積弱,大嵩璘費盡心力結束了內戰,恢復國力卻尚待時日,傾國之力與新羅國戰於南海府,卻是屢戰不勝,大嵩璘已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所幸新羅國國內也不寧定,十三歲繼位的國王金重熙成年後,不滿攝政王金彥升把持朝政,依靠一批年輕朝臣與金彥升明爭暗鬥,因此消耗了大量國力。眼下兩派的爭鬥已進入白熱化,金重熙企圖借對外戰爭奪回兵權,積極鼓吹對外擴張。

金彥升起初極力反對對外用兵,見大勢不可逆,便改**度,轉而支援對外擴張,並表現的比金重熙還要激進,其目的無非是取得戰爭的主導權,並透過這場對外戰爭鞏固自己已有的地位。

戰爭的策源地在新羅形成,打擊目標有兩個:遼東或是渤海。

大嵩璘自然不希望成為新羅人打擊的靶子,他動用一切能動用的力量,誘導新羅人去打遼東,為此他不惜與老對手金彥升握手言和,簽訂被渤海貴族視為是屈辱的條約,果斷結束南海府境內的戰事,拋棄平壤城的趙都督,與新羅人媾和。好解除新羅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專心致志地去打遼東。

東進的道路被封死後,新羅國的戰爭矛頭便指向了遼東,但新羅人還是有顧慮,渤海國雖然撤出了南京的駐軍,但在扶余府仍屯有一萬精兵。渤海勇士向以悍勇聞名,一萬兵力若投入遼東戰場,形勢隨時可能發生逆轉,故而金梯邕在渡過鴨淥水後,便藉故不前,持觀望態度。

為了促使新羅人早下決心與李茂死磕到底,大嵩璘已在思考是否要撤出扶余府駐軍,撤軍可以讓新羅人放心,但弊端是一旦遼東局勢失控,自己一時無力干涉。

秦墨的到來讓渤海國上上下下都放了心:新羅人已經磨刀霍霍,李茂卻還在為一個小女人跟遼東城鬥氣,此人的目光太窄,志向太小,定難成大事。

看來擔心是多餘的,遼東之戰必將以新羅人的全勝而告終,渤海國什麼都不用做,坐等老對手勝利之後掉坑裡,跟幽州節、契丹人、室韋人、奚人,當然還有李茂殘部糾纏去吧。那樣的話渤海國就有了喘息之機,等國力恢復,再與大唐結盟將新羅人驅逐出遼東,若剩有餘勇還可以趁勢南下奪取新羅北部。

秦墨在中京城享用了幾個渤海美人後,忽然變得意興闌珊,強烈要求再見渤海王。

大嵩璘召他在城外大湖遊船上相見,還是那副老謀深算的冷麵孔,一面重申渤海是大唐的藩屬,對唐人的請求表示重視,但同時表示渤海國剛剛結束內亂,國力貧弱,國家重兵又被牽制在北部,正與森林蠻族混戰不休,手上兵力不足,無力幫助他們襲取遼東城,維持遼東的商業持續。

不過大嵩璘也承諾若李茂下決心攻打遼東城,他將資助一百匹良駒,一百套精良的鎧甲和五十架雕花弓,以壯形色。

秦墨拂袖而去,帶上渤海王贈予的禮物灰溜溜地回到了東州,李茂出城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