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3 / 4)

小說:嫡策 作者:津夏

公就進來了,言簡意賅地朝皇帝稟告。

“。。。馮大人立時還沒摸著頭腦,等反應過來時,形容十分震驚。倒也接了旨。可卻沒主動同奴才商議該怎麼嫁,他們家要怎麼娶。估摸著。任誰遭這麼大個繡球拋到腦袋上,都不能立馬晃過神兒來。。。”

向公公婉轉了語言,綿裡藏針地邊說邊看上首,見皇帝表情嚴峻,立刻止住了話頭。

“該怎麼嫁怎麼娶?都不是頭一回婚嫁的人兒了,又做下了這等子醜事,還能怎麼商量?”皇帝將手裡頭把玩著的唐仕女美人青玉鼻菸壺放在摺子上,神情似是十分疲憊,敷衍似的揮揮手:“讓禮部拿個章程出來,合方大長公主是怎麼嫁的,就照著例子嫁。應邑原先的嫁妝也還在公主府擱著,再適當添新增加也差不離了,嫁妝單子做好了直接拿給皇后看,別再拿這事兒來煩朕了。”

合方大長公主是嫁了三回,一次比一次嫁得寒磣,這是要比照哪一回的例來呢?

向公公心裡頭暗忖,卻也不敢再出聲問了,弓身應了是,小步退出了儀元殿,又神色匆匆地往回事司去。

定京城被這兩道聖旨炸開了鍋,比起二皇子妃這樣國之大體,頭等大事的塵埃落定。人們似乎更喜歡聽寡婦二嫁的花邊訊息,大街小巷裡頭一片喧闐。欣榮長公主及時的拜訪,既像是給如同一腔洪水鋪天蓋地而來時,開啟了一道寬廣的河渠,更像是在滾燙的熱油上灑了一窪水。

呲呲啦啦地炸得直響,水霧升騰起來覆在面上,卻又讓人瞧不清楚,想要湊近去看,又怕遭熱煙燒了臉面,得不償失。

流言沸沸揚揚而起,自然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定京城的眼睛都落在了馮家、衛國公家、梁家身上,殊不知在城心中央,九井衚衕裡頭也有家人既坐立不安,又赧色上臉,一顆心像被熱油澆在上頭,又疼又燙,卻又不敢叫出聲來,生怕別人將目光從一團亂麻的中心點,轉移到自家的身上了。

閒光靜言會有時,流花東水無常在。

一連幾日,儀元殿裡頭的聖意都不斷,封了二皇子為豫王,先在吏部領差事,翻年就出外開府單住。隔了幾日,又接連封了四皇子為綏王,在宗人府裡頭跟著平陽王學差事,六皇子為端王,領了戶部的差事,跟在黎令清手下做事,這兩個皇子倒沒說另開府單住的話。

二皇子是十四五歲要成親的年歲,開府單住極正常。可六皇子才十一二,就進了戶部學做事,這在大周裡頭還是頭一例,淑妃的重華宮裡頭這幾日賀喜的請安的沒斷過,連外臣都有託親眷送禮進來,有自己遞帖子進來,想方設法地想搭上同重華宮搭上關係,鬧鬧嚷嚷,淑妃索性閉門謝客。

方皇后聽了笑著同行昭解釋:“要想讓別人忘掉一件事兒,就要拿另外一件事兒來遮掩住。皇帝開頭的兩道旨意放下去。就是為了混淆視聽,讓別人將眼落在二皇子的親事上。可欣榮接連拜訪閔石陳三家連著賀家,卻又將應邑那事兒給挑了起來,皇上的目的就沒有達成。所以乾脆又再掀起波瀾,這還不信壓不下去。”

果如方皇后其言,又是讓欽天監擇日又是讓定國寺選修繕府邸的地址,終日都忙忙碌碌的,定京城裡總算是有了新的談資,舊的傳言便暫時銷聲匿跡了。

皇帝放了心,便加緊催禮部、戶部和馮家拿出東西來娶應邑了。

上面要得緊。下頭的人自然抓緊時間埋下頭來趕工,不到三日禮部就將整個流程定了下來。又因著應邑長公主是住在宮裡頭的,戶部便派了人去長公主府挨個兒清點放置的嫁妝。又趕緊加班加點回來置出一本冊子,恭恭敬敬地送到鳳儀殿來。

“原先在高青置的萬畝良田被水淹了,這件事兒本宮怎麼不知道?”方皇后端坐在椅凳上,單手拿著本厚厚的幾十頁的冊子,眼神沒抬。緩聲說著。

下首抬出了盞琉璃繪仕女圖雞翅木大屏風,隱隱約約能瞧見有一個黑影規規矩矩地立在後頭,這是戶部遣來回話的。

方皇后的語氣裡聽不出喜怒來,那人想了想冊子寫下的“高青萬畝之地因洪而毀,故而特撥通州三千畝地忝添其上”的話,萬畝良田換通州三千畝地。怎麼看也是應邑長公主虧了。可明白人都知道,通州靠近定京,是什麼地價?高青又是個什麼地價?兩廂權衡。堪堪平均。戶部斟酌著這樣辦,也是因為向公公過來吩咐的那句話“比照合方大長公主二嫁之時的份例添置”,戶部還特意去翻了翻合方大長公主二嫁時候是什麼份例——不盈不虧。

故而才敢放心大膽地拿等價的東西去換上原來的。

“是前年山東洪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