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佈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對分佈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第385章 伯機先生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於戰亂、饑荒和政府獎懲的原因,輾轉南遷,先後擴充套件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臺灣等省以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世界上已有一億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居南方,總計大遷移五次。秦漢之間,趙佗自立為南越王。漢武帝發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後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礎上設定了九郡,其中就有閩中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割據,戰亂頻繁,烽火連天。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大批漢族民眾,紛紛往南遷移,正所謂“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國時,曹魏曾採用招致邊民內遷的政策,延至西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一次大遷移。
此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由於戰火的原因,又繼續向南遷移,從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域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當時中原氏族入汀者數以千計。康熙年間詔命農民遷往開闢墾殖,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遷移,所謂:“移湖廣,填四川。”
清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部分客家人分遷於廣東南路與海南島、臺灣、香港、澳門、南洋群島,甚而遠至歐、美各洲。這是第五次大遷徙,是太平軍失敗以後的屬於世界範圍的遷移。
客家先民東晉以前的居地,北起幷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上黨在今山西長治縣境,弘農在今河南靈寶縣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壽縣境內,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安豐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縣附近。客家先民未必盡出於此,然此實為他們基本住地,欲考證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
民俗博物館的入口處,幾乎一整面牆壁都介紹了客家人民的遷移史,其規模之大,牽涉之廣,讓駱天感覺到心驚肉跳,人類的命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左右搖晃,然後堅強地延續到如今,這是不幸,還是堅強?
以前駱天來的時候,沒有耐心看完這些資料,今天卻覺得以前的自己太膚淺,這些,才是古玩真正的意義,刻畫延續歷史的命運,這才是古玩的真正使命。
走進去,客家人民用過的傢俱,傢俱,祭祀用品等等,都一一地呈現出來,這些都真實地反應了客家人的生活習俗。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一般實行二次葬!這一點從陳列出來的圖文,還有祭祀用品的分類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家事廳裡,駱天看到了水車,這裡陳列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水車,還有鐮刀等工具,這是因為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稻穀成熟後,收割時,不僱工;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裡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
“走,駱天,我們到服裝陳列室看看吧。”曾王爺吵著要過去,不愧是他的本行,三句話不離本行,這位曾王爺是三步不願離本行,駱天倒無所謂:“好,去看看。”
正好可以一探這位曾王爺的來歷,到底是何方神聖。
民俗博物館的陳列物品價值並不高,主要反應生活狀態,因此這裡的衣物也大多是普通老百姓所用過的,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繫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襬寬及兩側,上端有縫花刺繡,另加“頸鍊”、“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這裡的任何一件都比不上你那一件。”看四周無人,駱在低聲對曾王爺說道。
“那是當然。”曾王爺自豪道。
經過了程真的講解,駱天知道要處理那麼一件古代紡織物是多麼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