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水、李沉水住的遠,加上天色又早,並沒有送哥哥出門,就是緊靠著張氏住的伊水起來了,來到正房,在旁邊聽著父兄說著考試要仔細認真的話,恍惚回到了自己在上輩子考試時,父母也是這般囑託的。
看到李紀轉身要走,李伊水追上一步,伸手抱住李紀——的腰,伊水身材矮,只夠得到李紀的腰部,抬起頭來說:“三哥哥,考試要靜下心來,把平時的水平發揮出來就行了。”
李紀伸手摸了摸伊水的頭,什麼也沒有說,跟著李衛出門了。
在李紀出門後,張氏一把把伊水摟在懷裡,摸摸有點涼的臉,心疼的說:“我的兒,這麼早的天,你起來做什麼,趕快回去睡一個回籠覺。”
且不提回去睡回籠覺的李伊水。李衛兄弟兩個騎在馬上,李衛看見弟弟身上的衣服,“雖說現在還沒有進入冬天,可是這深秋季節也不暖和,你怎麼不穿一件厚衣服,凍著了怎麼答卷?”
李紀說道:“考場怕考生作弊,不允許穿夾衣的,呂先生臨走之前還囑咐我這件事了。”
李衛聽了,便不再言語。
李衛和李紀騎在馬上,後面是一輛馬車,放著裝了筆墨紙硯同吃食的籃子,李華和李紀的書僮李可坐在車伕旁邊,李衛原想讓李紀坐在馬車上,也省一些體力,哪知李紀堅持也騎馬,說是吹著風能夠使頭腦更清晰一些。
對考試一竅不通的李衛只好隨便李紀了。
馬車前掛著燈籠照在路上,一行人來到了院試的地點。
院試的地點就在徐州城東的祥福書院進行。
清朝的科舉沿襲明朝舊例,分為四個級別,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在就近的府、州、縣裡參加考試,由省裡的學政統一安排考試,錄取者為“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
鄉試,則在省府舉行,由朝廷欽點主考官同副主考官下去監考。錄取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就能被稱為“老爺”了,就有了做官的資格,要是捨得花錢,舉人可以直接補七品官。按照規矩,必須要取得秀才同監生資格,才能參加鄉試。呂先生和林至磊便是要去江寧考鄉試的,他們都曾經考取了秀才。
鄉試的第二年,就是會試之期。會試在京城舉行,各省的舉人同國子監監生都可以參加,考生人數在五百到六百左右。通常取百十人,考上者為“貢生”,第一名為“會元”。
會試過後,便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這個卻沒有落榜那麼一說了,只是在貢生中從新排名次,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同二甲榜單上的為“進士出身”、三甲榜單上為“同進士出身”。一甲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人直接授官。二甲同三甲榜單上的,則透過考試,有的授官,有的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三年後,考試成績合格再授官。
李衛曾經打過考狀元的主意,因此曾經打聽過考試的步驟,可是聽著聽著便頭昏眼花,暈頭轉向了,這可比打理生意難多了,便徹底息了這個念頭。但是對於考試的步驟還是瞭解一些的,知道弟弟這只是第一關,雖然離魚躍龍門還遠著呢,
但畢竟心裡有了希望。
祥福書院就在眼前,李紀卻生出了惶恐之心,生母的驟然離世讓年僅十二的他失去了依靠,叫上同袍弟弟的夭折,讓他產生了人世無常的感慨,幸虧他在家中的地位並沒有因此動搖,父親還為他尋來了知識淵博的呂先生教導他,才使他惶惶的心安定了下來,認真讀書為家裡增光添彩,也為自己搏一個好前程,現在拼搏就在眼前,李紀卻莫名的產生了惶恐之心。
科舉不易,誰也不敢打保票說自己一定能考上。李紀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穩定了一下情緒,將惶恐之心驅除出去。
前面燈火通明,人頭湧動,李衛便同李紀下了馬,將東西從馬車裡取出,留了車伕在這邊看馬車,李華和李可提了東西跟在李衛和李紀身後往裡走。到處都是送童子下場地親朋好友,耳邊傳來的都是些“金榜題名”之類地吉祥話。
祥福書院前已經有差役在把手,李衛和李紀擠到前面,無數的火把同燈籠將書院門口照得亮堂堂的,高高聳立的祥福書院大門正中上,原先“祥福書院”的匾牌子卻被紅紙糊住,另貼了一張紅紙,上面書著“院試”二個墨字。
大門外由柵欄圍住,只在東西兩側留有出口,設為轅門,送學子的親朋只能到轅門外。旁邊都有兵丁把手,防止有人渾水摸魚。學子們提著籃子排隊,要依次檢查,才能下場。
李紀來的不算早,已經有人開始排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