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近鄰山東局倒是很積極,派蘇魯豫支隊和隴海南進支隊兩支隊伍南下進入。自己的地,自己不種,由別人耕種,人家憑什麼聽你指揮?說到底,不是隸屬關係,而是友鄰關係。打勝了,功勞是你張愛萍的,打敗了,傷亡是我自己的,憑什麼啊!老子想打就打,想撤就撤,你管得著嘛!

裝甲兵副司令沙風當年的陣中日記有這樣一句話:“單位大,複雜,各人自己都想發洋財。”沙風原是蕭縣縣大隊的,父親的部隊和鬼子不期遭遇,他正巧路過,帶著部隊就上來支援。後來在攀談中知道他是從抗大分到華中來的。他想編到我父親這裡來,他說,編不到這裡也會被別人吃掉。這也許就是當年的縮影——有槍便是草頭王!

父親回憶說:“我從陳光薇(注:楊純)那裡知道,山東省委派金明建立蘇皖黨委,我想,我就沒有必要再去建什麼組織了。我透過吳法憲的電臺給金明發電,希望他南下。”

又是這個楊純。看得出,她在幫他。

早在這之前,山東分局派金明(注:曾任湖南省委書記,國務院秘書長)到邳睢銅地區開展工作。邳睢銅是指邳縣、睢寧、銅山地區,在徐州東南的黃河故道上,它伸進了隴海線以南中原局所屬的地盤上,緊接皖東北。後來,中央決定將其與皖東北根據地合併,成立蘇皖區黨委。父親當時的想法是,撇開地區門戶之見,請金明同志向南發展,統一領導這個地區黨的工作。金明在《關於皖東北的情況》中寫到:“約在八月中旬,接到張愛萍來信,約我去靈璧張大路會合。張愛萍是七月從豫皖蘇地區到皖東北的。……張愛萍說他到皖東北本是建立區黨委的,現在已經成立了蘇皖區黨委,就不必再建了。”

父親是第一次大革命後期的老共產黨員,在中央蘇區就是蘇維埃候補執行中委,中央局一級幹部,在紅軍中擔任師一級領導,抗戰初期是黨的省委一級幹部,以這樣的資歷和職位,真誠地邀請比他低的同志主持工作,而自己主動提出配合。他說:“我自己當配角,以便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同時也可以更多的精力抓好武裝鬥爭和軍隊建設。”

看得出,當年的他,是何等的用心良苦。山東的部隊,理應由山東黨來節制,他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就一事無成。金明敬重父親以事業為重的氣度和風格,專程託人送來一件皮襖。8個月後,在抗擊國民黨頑固派王光夏的戰鬥中,父親爬上草垛觀察,突然背後像似被人猛擊了一拳,栽了下來。原來是被敵狙擊手冷槍擊中後心。幸虧彈頭是從屋脊的橫樑上劃過,擊打在厚厚的羊皮襖上,略有擦傷。父親開玩笑說:“金明同志送給我了個護身符。”少奇同志說他:“你是偵察兵還是指揮員?記住,有一沒有二!”

金鐘罩!金明的皮襖護佑了他。

劉少奇來到中原局後,馬上意識到,張愛萍孤軍奮鬥,太困難了。於是他責成彭雪楓支援一個團過去。同時向中央報告,調整並重組皖東北黨的領導機構。

1939年12月,為了統一指揮進入皖東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該地區成立了蘇皖邊區軍政委員會,以張愛萍為書記,金明、江華(注: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同志參加。此決定由中原局下達,報告中央並轉山東分局。

我看到父親當年給華東局的工作報告:“不管地方上還是軍隊上,都是幾個不同地方來的。軍隊本身,又是八路軍,又是新四軍,弄得內部不團結。雖然華中局(注:六屆六中全會後,中原局即改為華中局)指定我負責,但彼此之間沒有能夠站在黨的利益上統一起來。雖然鬧不團結的稱英雄的不是我,然而我是受黨命令負責領導,沒有能夠想盡一切辦法去團結同志,委曲求全的求得大家的一致,這是我應該負責的錯誤。”

委曲求全。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做的,大概只能是“委曲求全的求得大家的一致”了。

父親回憶這段歷史時說:“當時來到這裡的,都是各搞各的,擴大自己的力量,沒有建立根據地的思想。劉少奇主張成立皖東北軍政委員會。他要我當書記,我建議還是其他的同志來當,後來決定劉瑞龍(注:建國後任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過來。他一天到晚就是奔走部隊和黨的這些關係。”

1940年3月28日,劉瑞龍出任軍政黨委員會書記。大革命失敗後,他和我父親一起在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舉行蘇北農民暴動,組建了紅14軍。“文化大革命”中,周恩來總理接見江蘇的造反派組織時特意提到:“你們江蘇是革命的老根據地,紅14軍就誕生在你們那裡嘛!現在還在的有劉瑞龍、張愛萍、黃火青(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