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定地維護鄭衛國的名譽,並斥責那幾家報紙無事生非,給抗日英雄摸黑。雙方就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把正在進武漢會戰都擠到第二個版面去了。由於鄭衛國這段時間除了偏師(63軍)北伐冀東以外,確實沒有什麼大動作。於是有一家“挺鄭”的報紙就大膽地猜測鄭將軍正在積蓄力量,準備在華北來一次大反攻,並讓全國人民拭目以待,看看鄭將軍到底是不是愛國的抗日將領。(未完待續。。)
第三百六十七章 條件
國府有意宣揚此事,八路軍在武漢、洛陽等地又有辦事處,所以各種謠言蜚語很快傳到了冀中。楊教授、程政委、周參謀長、李副參謀長各自從不同渠道打探到了訊息,都感到非常惱火,於是先後找上門來。
鄭衛國自己倒不太生氣。身為穿越者,什麼樣的招式沒聽說過?潑髒水算是輕的了。他隨手將幾篇摘抄的社論放下,自嘲地笑道:“這大概是國民政府發起的第一場輿論戰吧,沒想到第一個享受的人卻是我,真是與有榮焉!”
周參謀長憤憤不平地說:“總座,宣傳部這次做得太過分了!不去宣揚將士們英勇殺敵的壯烈事蹟便罷了,竟然還居心莫測叵測摸黑自己人。這樣的搞法,怎不令抗日將士寒心!”
程政委搖頭說:“他們什麼時候把咱們當過自己人?不過老周你怕是怪錯人了,這樣的事情宣傳部可做不到。”
楊教授也點頭說:“嗯,老程說得不錯!據我們的情報顯示,這次所謂的輿論戰背後有軍統的影子。各大報刊的社論幾乎都是由國民黨的御用文人炮製出來的,手法上模仿了我黨的宣傳攻勢。哼,只是手段下作,用語下流,還是擺脫不了青幫流氓的格局。”
輿論戰,最緊要的是佔據大義,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站在道德職高點上轟擊對手。戴老闆卻無端加上桃色、緋聞、陰謀,將一桌好菜搞得臭不可聞。說白了。層次太低,手段太次,難怪楊教授看不上眼。
李杜副參謀長生氣地說:“哼,就因為少帥在西安抓了老蔣,那光頭便一直視我東北軍為仇讎。前段時間朝死人身上潑髒水,現在又拿活人來做文章了。身為大國領袖,使出這種下三爛的招術來實在是有**份。”
朝死人身上潑髒水指的是在淞滬會戰中壯烈殉國的67軍吳克仁軍長。明明有很多人作證他是在戰鬥中當場為國捐軀的,但常凱申為了打壓東北軍殘部卻誣衊是叛變投敵。歷史上一直到1989年,在吳家子女的一再要求下吳克仁將軍的靈位才正式進入圓山忠烈祠,在此之前一直頂著叛徒的罵名。最扯淡的是軍統在41年還稱上高會戰中的偽軍是由吳軍長率領的。
周參謀長聽了有些尷尬。忙岔開話題說:“委員長只是想讓我們在華北展開反攻。以減輕華中的壓力,出發點還是好的,只是方式有欠磊落。”
程政委搖頭道:“丟了華東老巢,再丟華中就只能去四川寄人籬下了。所以委員長是的急眼了。不過在我看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李杜有些不高興地說:“什麼好事?我們東北軍本來就背上了不抵抗的罵名。現在又戴上一頂隔岸觀火、坐觀成敗的帽子,只怕是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程政委解釋說:“主席曾說過,委員長抗日就像趕毛驢上山。前面要有人牽著,後面還得有人推。現在委員長的積極性上來了,不僅自己堅決頂在武漢,還要拽著我們抗日,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嗎?”
大夥兒一聽都呵呵笑了起來。
楊教授又問道:“司令員,軍事上我不太懂,如果我們在敵後發起反攻能否牽制日軍在華中的兵力?我覺得如果能夠延緩武漢的淪陷,無論是對抗日大局,還是敵後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鄭衛國搖了搖頭,說:“難!能牽制日軍在華北的兵力就不錯了,想把華中的日軍也調動過來,談何容易?”
雖然當時日軍進攻的重點雖然在華中,但華北駐軍的實力並不弱,足有9個師團(第5、14、20、21、26、27、108、109、110、114師團)、4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1個飛行隊。這些部隊由於缺乏後勤支援不敢主動發起攻勢,但謹守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還不是成問題的。而且日軍收縮得越狠,兵力就越密集,也就越不好打。所以歷史上華北各部,無論是八路軍,還是中央軍、晉綏軍、西北軍都是沒有辦法發起大規模的反擊。只是現在多了一個第四十一集團軍,讓委員長又多了一點盼頭而已。
程政委嘆了一口氣,說:“可是不打一仗,政治上就太被動了。李副參謀長本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