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精心謀劃
李鴻章提出的辦法是誘敵深入,然後再圍而殲之。
他提出,先以主力大軍找一處合適的地方埋伏,然後再以一軍做為誘餌,從而誘英印軍出戰,接著便想辦法將其引入到太平軍的埋伏之中,圍而殲之。
其實,說穿了,這計也不是計,只不過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戰術罷了,而這所謂的戰術,甚至可以說已經被太平軍都用爛了。
不過,也許正因為是用爛了,所以,太平軍對此戰術的運用就不失之於純熟,而且可以說完全是已經爛醉於胸了,也就是說,太平軍此時用此戰術,必定用的更加得心應手。
而將難事變為易與之事,李鴻章是深諳化繁為簡的道理,也更懂得利用自身的優勢,看來,他提出採用此戰術完全是有的放矢。
可是,這計說起來容易,恐怕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所有人都知道,雙方大軍對峙的這處空間實在是太小了,根本就施展不開,那麼,太平軍將如何去找地方埋伏,如何能夠找到隱藏這百萬大軍的地方,這可不是說一說就可以辦到的。
如果連這最起碼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又如何將此計付諸實施呢。
但是,李鴻章卻有他道理。
他認為,太平軍的一百五十萬大軍如今雖已合兵一處,但他們並非是完全聚在一起,而是分三個不同的方向對英印聯軍形成合圍之勢,曾國藩所統率的東路軍在東面,田小二統率的西路軍處西面,而黃旭親率的預備大軍則居南方,互為犄角,互相聲援。給英印軍構成無形的壓力。
這就是太平軍的兵力部署態勢。
而正因為此,李鴻章才認為有文章可做。
他的想法是,東西兩路大軍可以從東西兩路分別退卻,然後迂迴到南面找一處可以埋伏的地方進行埋伏,接著便只需靜靜地等待魚兒入網可也。
而這兩路大軍必須做到完全退到英印聯軍的視線之外,讓他們相信太平軍的主力已經退走了。
與此同時。黃旭所率的預備大軍則需要負責誘敵。
為什麼要讓黃旭誘敵呢,一來,黃旭所率的預備大軍在紙面上要比其它兩路大軍弱一些,這讓英印聯軍會生出輕視之心,而只有輕視才能帶來機會,二來,黃旭的身份特殊,如果向英印軍透露出他的身份,想必英印聯軍也會動一下壞心思。而只要他們敢動這心思,那李鴻章的這條誘敵大計就有成功的可能。
也就是說,這是一條有著很大成功機會,但也充滿著危險的計策。
如果運用的好,英印軍便能按照李鴻章的思路行動,而太平軍大功告成的機會便會大增。
但是,如果運用不好,太平軍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是因為。東西兩路大軍撤走之後,黃旭所率的大軍就成了孤軍。如果英印軍傾巢而出,那黃旭就必須率五十萬人馬來對付英印軍的八十萬大軍,一旦被英印軍咬住,那損失必將重大,況且,這其中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黃旭,這位中華帝國的皇帝,他可是在這預備大軍之中,萬一有什麼閃失,不但太平軍對印作戰將會一敗塗地。恐怕國內的局勢也會因此而不穩,如果處理不好,也許黃旭花大力氣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就會土崩瓦解,那就不僅僅是得不償失的問題了,而是動搖根本的大問題。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條計策,到不如說這是一場賭博,一場對太平軍來說輸不起的賭博。
太平軍一方必須慎重對待。
當李鴻章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之後,那些原本充滿期待的目光便開始變得暗淡起來,他們從李鴻章的話中嗅出了風險。
眾人都覺得,這完全就是用帝國的命運在賭,而這賭注實在是太大,大得讓人難以接受。
一句話,這看似平常的計劃策卻是蘊含著一個巨大的風險,沒人敢說行與不行。
可能,有能力下這個決心之人就只有黃旭這位帝國的掌舵人了。
而事實上,自從李鴻章提出這一計劃之後,黃旭也考慮了很久,並且是將這事翻來覆去的想了很多,他並不是擔心自己的安危,他相信即使有危險,憑藉他的實力,不要說什麼僅憑一己之力就能抗衡整個英印聯軍的狂話,至少,他如想自保,那絕對是沒問題的。
而他真正擔心的是,萬一英印聯軍並不上他們這個當,他們並不出戰,或者說並不以全軍出戰,那怎麼辦?
如果英印軍龜縮不出,那他們不是白忙活了嗎?這一來一去,他們得花多少精力,而且這